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癌
乳癌,又稱「乳岩」,為癌病發於乳房部位者。其名首見於宋代《衛濟寶書》,書中記載:「乳癌……四十歲以上愈四五,若腐漏者三年死。」不僅描述其形狀凹凸如巖石之特徵,更指出其預後凶險。後世醫家如朱丹溪《丹溪心法》稱之為「石榴翻花發」,而《瘍科心得集》則詳述其病因病機,認為「憂鬱思慮積想在心,所願不遂,肝脾氣逆,以致經絡痞塞,結聚成核」,強調情志失調與臟腑氣機逆亂為致病關鍵。
證候特徵
乳癌初起,結核如豆,漸大若棋子,經年累月,不痛不癢,易被忽視。及至腫塊增大,始現疼痛,堅硬如栗,或隆起如覆碗,色呈紫暗,氣味穢惡。潰後則深陷如巖穴,或凸出似泛蓮,痛徹心髓,膿血雜見,臭穢難聞。此時臟腑衰敗,氣血耗竭,多屬不治。《外科正宗》直言:「凡犯此者,百人百必死。」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乳癌之成,多因情志內傷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久則化火成毒;或思慮傷脾,痰濕內生,痰瘀互結,阻滯乳絡;亦有沖任失調,肝腎不足,陰虛火旺,灼津為痰,痰毒凝滯所致。其病位在乳房,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密切相關,尤以肝鬱為首要病機。
治法方藥
- 初期:以疏肝解郁為主,方選《外科正宗》清肝解郁湯,或益氣養榮湯調補氣血。若結核未潰,可服神效栝樓散(栝樓、當歸、乳香、沒藥、甘草)以活血散結;或配合犀黃丸(牛黃、麝香、乳香、沒藥)解毒化瘀。
- 外用:取大蟾蜍剖腹去臟,以其皮貼敷瘡口,一日一換,藉其毒性拔毒外出,然此法僅能暫緩症狀。
- 綜合調治:清代《瘍醫大全》提倡內服和乳湯(柴胡、青皮、當歸、白芍等)加味,與犀黃丸交替使用,以疏肝和血、解毒散結。
預後與調攝
乳癌之預後極差,古醫籍多謂「百無一生」,然若早期察覺,配合藥治與情志調攝,或可延緩病情。患者須清心寡欲,避免憂思恚怒,以減肝脾之逆。然傳統治法終難根治,故今多以手術切除為先,輔以中醫調理,標本兼顧。
古籍補充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乳岩「堅硬如石」,與沖任脈虛相關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乳中結核,由肝脾二經氣鬱結滯」,進一步完善其辨證體系。歷代醫家雖多方探索,然終受限於時代,對晚期乳癌仍乏良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