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瓣
一、名詞釋義
乳瓣為中醫學專有名詞,其涵義可分為二:
- 乳腺組織之形態:指婦女發育成熟後,乳房內乳腺體所形成之分葉狀結構,形似瓣狀,故稱「乳瓣」。此結構與乳汁分泌功能密切相關,屬衝任二脈所主,亦受肝氣疏泄及脾胃化生之氣血濡養。
- 小兒乳積之徵象:指嬰幼兒哺餁後,嘔吐未消化之乳塊,狀如細碎瓣膜。此因小兒脾胃嬌弱,運化不及,乳食停滯成積所致,屬「傷乳」範疇。
二、中醫理論基礎
-
乳房之乳瓣
- 生理關聯:乳房為足陽明胃經所過,乳瓣之豐盈與否,與氣血盛衰、經絡通調相關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乳汁資於衝任,賴肝氣以疏泄。」若肝鬱氣滯或氣血虧虛,可致乳瓣發育不良或乳汁分泌失常。
- 病理表現:如乳癖(乳腺增生)、乳巖(乳腺癌)等疾,中醫認為多因情志不遂、痰瘀互結,導致乳瓣結構失調,形成結塊。
-
小兒乳瓣(乳積)
- 病因病機: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乳食過量或脾胃受寒,易使乳滯中焦,凝結成瓣。《幼幼集成》稱:「乳積者,嘔吐乳片,停滯不化。」其病機核心為脾胃運化失職,升降失常。
- 辨證分型:
- 胃熱型:乳瓣酸腐,伴口氣臭穢、煩躁。
- 脾虛型:乳瓣清稀,面色萎黃,食慾不振。
三、相關典籍記載
- 《醫宗金鑑·幼科心法》提及:「小兒傷乳,嘔出瓣乳,當辨寒熱虛實。」
- 《外科正宗》論乳房疾病時,強調「乳瓣壅塞,結為癰疽」,指出乳瓣結構異常與乳癰(乳腺炎)之關聯。
四、與現代醫學之對照
- 乳腺之乳瓣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「乳腺小葉」(Lobules),為泌乳功能單位。
- 小兒乳瓣則類似「乳凝塊」(Milk curd),因胃酸作用使乳汁蛋白凝固所致,常見於嬰兒胃食道反流或消化功能未成熟時。
五、中醫相關治法
- 乳房調理:以疏肝解鬱(如柴胡疏肝散)、補益氣血(如八珍湯)為主,佐以通絡散結(如瓜蔞、蒲公英)。
- 小兒乳積:
- 胃熱者用保和丸消食導滯。
- 脾虛者以參苓白朮散健脾化積。
此名詞體現中醫對生理結構與病理產物的細微觀察,並融合臟腑經絡理論,為臨床辨治提供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