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哺

乳哺,乃中醫對於小兒以人乳餵養之法的專稱。嬰兒初生,臟腑嬌嫩,脾胃運化之力未充,而母乳為天然精微所化,最適宜滋養嬰兒。《千金要方》云:「凡乳兒不欲太飽,飽則嘔吐。」蓋因小兒脾胃柔弱,過飽則易傷及中焦,導致乳食停滯,甚則嘔吐不化。

隨嬰兒漸長,脾胃功能日漸強健,乳量可逐步增加,然須循序漸進,使胃氣得以適應。《古今醫統》強調:「忍三分飢,吃七分飽。」此乃中醫養子之要訣,意在避免乳食過度,損傷脾胃之氣。《壽世保元》亦指出:「小兒四五個月,只與乳吃。」此時期嬰兒尚未具備消化他物之能,故當以純乳為主食。

至半歲以後,可漸添輔食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載:「半年以後宜煎陳米粥,取粥面時時與之。」陳米性平,易於消化,可助脾胃之氣漸強;十月以後,可漸予稠粥稀飯,以培補中氣,使嬰兒體質健旺,少生疾病。

斷乳之期,以八至十二月為宜。若哺乳過久,尤其不添輔食者,易致脾胃功能失調,食慾異常或厭食,久而元氣虛弱,抗病力低下,易為外邪所侵。故乳哺之法,貴在適時適量,順應小兒生長之機,方能養育得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