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齒,又稱乳牙,為小兒生長發育過程中首次萌生之牙齒。中醫理論認為,乳齒之生長與脫換,與腎氣之盛衰及脾胃之運化功能密切相關,乃人體生長發育之重要標誌。

一、乳齒之生理特徵

乳齒共二十枚,上下頜各十枚,分為門齒、犬齒及臼齒。其形較恆齒細小,牙釉質較薄,色澤偏白。依《黃帝內經》所述,乳齒之萌生與脫落,遵循「女子七歲,腎氣盛,齒更髮長;丈夫八歲,腎氣實,髮長齒更」之規律,反映先天腎精對骨骼齒牙之滋養作用。

二、中醫對乳齒生長之認識

  1. 與腎氣之關係
    中醫認為「齒為骨之餘」,而「腎主骨生髓」,故乳齒之萌發、堅固與否,直接受腎氣盛衰影響。嬰兒腎氣漸充,約六月齡時始生乳齒,此過程稱「齔」。若小兒齒遲不生,多責之於腎氣不足氣血虛弱,可見於五遲(立、行、髮、齒、語遲)之證。
  2. 與脾胃之關聯
    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以充養腎精。若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則乳齒生長緩慢,或牙質疏鬆易腐。古籍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齒者,腎之標;齦者,胃之絡」,強調乳齒健康需腎胃協調。

三、乳齒脫換與經絡氣血

六七歲時,乳齒漸脫,恆齒繼生,此過程稱「換牙」。中醫視之為「衝脈盛,太衝脈氣上升」之象,與天癸啟動相關。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齒齦,手陽明大腸經亦絡齒齦,故氣血充盈與經絡通暢,為齒更順利之關鍵。若乳齒久滯不脫,或恆齒萌生不齊,可從氣血瘀滯經絡不暢論治。

四、乳齒之病理表現

  1. 齒齦腫痛
    多因胃火上炎或風熱外襲,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「牙齒風齲候」,謂「風氣入其經脈,與血氣相搏,齒齦腫痛」。
  2. 齲齒(蛀牙)
    中醫稱「齒齲」,責之於濕熱蘊結或虛火上灼。宋代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「牙齒蟲蝕,皆由陰陽不和,客熱攻衝」。
  3. 齒遲不長
    屬先天稟賦不足,常伴見五軟(頭項、口、手、足、肌肉軟)等證,需補益腎脾。

五、古籍論述摘錄

  • 《靈樞·天年》:「人生十歲,五臟始定,血氣已通……故好走;二十歲,血氣始盛,肌肉方長,故好趨。」乳齒脫換正值「血氣通而未盛」之階段。
  •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:「小兒變蒸」之說中,提及齒更為「榮血之變」,屬生長自然之候。

乳齒之狀態,不僅為口腔健康之指標,更是觀察小兒臟腑功能與生長發育之窗口。中醫透過辨齒質、齦色、萌生次序等,可窺見體內陰陽氣血之平衡與否,為兒科診治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