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蛾

乳蛾,又稱「蛾子」、「喉蛾」,為中醫喉科常見病證之一,指喉核(即現代醫學所稱之扁桃體)一側或兩側紅腫疼痛,表面可見黃白色膿點,形如蠶蛾,故名。此病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一,屬中醫「喉痹」範疇,其發病急緩不同,臨床表現與治法亦有所差異。

病因病機

乳蛾之發病,主要與肺胃熱盛、外感風熱邪毒、氣滯痰凝及陰虛火旺等因素相關:

  1. 肺胃熱壅: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過食辛辣炙煿,致肺胃積熱,熱毒上攻咽喉,燻灼喉核,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。
  2. 氣滯痰凝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與痰濁互結,阻滯咽喉;或老痰積聚,復感外邪,痰火搏結於喉核。
  3. 陰虛火旺:素體肝腎陰虛,或久病傷陰,虛火上炎,燻灼咽喉,致喉核紅腫。

臨床表現

乳蛾可分為急、慢性兩類:

  • 急性乳蛾: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急性扁桃體炎,起病急驟,症見喉核紅腫疼痛,表面有黃白色膿點,吞咽困難,伴發熱、頭痛、口乾、舌紅苔黃等肺胃熱盛之象。
  • 慢性乳蛾:相當於慢性扁桃體炎,病程較長,喉核腫大,色暗紅,表面或有白色瘢痕,反覆發作,伴咽乾不適,午後低熱,舌紅少苔等陰虛之徵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乳蛾,首重辨明虛實,分證施治:

  1. 肺胃熱盛證

    • 主症:喉核紅腫劇痛,膿點明顯,發熱口渴,便秘溲赤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解毒,利咽消腫。
    • 方藥:清咽利膈湯加減(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牛蒡子、薄荷、玄參等)。
  2. 痰火鬱結證

    • 主症:喉核腫大,痰黏難咯,胸悶煩躁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膩,脈弦滑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,散結利咽。
    • 方藥:黃連溫膽湯加減(黃連、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竹茹等)。
  3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主症:喉核微腫,咽乾不適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清利咽喉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湯加減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山茱萸、丹皮等)。

其他療法

除內服湯藥外,中醫亦常配合外治法以增強療效,如:

  • 吹藥:選用冰硼散、錫類散等吹喉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• 針灸:取少商、商陽穴點刺出血,或針刺合谷、曲池等穴以瀉熱。

乳蛾之治療,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輕重靈活施治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