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蛾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蛾核
乳蛾核為中醫喉科病名,指喉核(即扁桃體)腫大如乳頭狀,甚則表面覆有黃白腐膜,阻塞咽喉,致飲食呼吸不利之證。此病名首載於清代《焦氏喉科枕秘》卷一,描述其形「喉邊腫起,似乳頭,日久蛾下起黃皮或白皮,長入喉底」,屬「慢喉蛾」範疇,與現代醫學「慢性扁桃體炎」相近,然中醫更強調其病機與情志、體質之關聯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乳蛾核多因內外合邪而成:
- 情志鬱結:長期憂思惱怒,肝氣不舒,氣滯血瘀,結於喉核。
- 陰虛火炎:肺腎陰虛,虛火上灼咽喉,久則喉核腫硬不消。
- 痰瘀互結:氣滯生痰,或外感餘邪未清,痰熱瘀血凝滯喉核,形成頑結。
- 外邪誘發:逢陰雨濕冷之際,外濕引動內邪,症狀加重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徵象:喉核腫大質硬,表面凹凸不平,或見黃白腐膜黏附,拭之難去。
- 自覺症狀:咽乾刺癢、異物感,吞咽不利,晨起尤甚;若兼痰瘀,可伴黏痰難咯、聲嘶。
- 全身辨證:或見胸悶脅痛(氣滯)、潮熱盜汗(陰虛)、舌暗紫或有瘀斑(血瘀)等。
類證鑑別
- 石蛾:小兒喉核腫大僵硬,多屬先天稟賦不足,與乳蛾核之氣鬱痰瘀有別。
- 風熱乳蛾:急性發作,喉核紅腫痛劇,伴表證,與乳蛾核之慢性病程不同。
治療方向
中醫治乳蛾核以「散結消蛾」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- 氣滯痰凝:用半夏厚朴湯加減,理氣化痰。
- 陰虛火旺:選知柏地黃丸合消瘰丸,滋陰降火、軟堅散結。
- 痰瘀互結:投會厭逐瘀湯合二陳湯,活血祛瘀、化痰利咽。
外治可配合吹喉散(如冰硼散)局部清熱祛腐,或針刺少商、合谷等穴泄熱。
乳蛾核屬慢性痼疾,中醫強調調暢情志、滋陰潤燥以固本,避免過用苦寒傷正。其辨證需細察痰、瘀、虛、鬱之偏重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