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疳

病名:乳疳為乳房部位癰疽久治不癒之病證,首見於明代《外科啓玄》卷五。其特徵為乳房瘡腫纏綿難癒,或乳頭潰爛腫痛,瘡面腐敗不斂,甚則潰破如蓮蓬狀,疼痛劇烈。此證涵蓋乳腺結核(乳癆)、乳腺癌(乳岩)等疾病,需依具體證候辨治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乳疳多因情志內傷、肝氣鬱結,或脾胃虛弱、氣血虧虛,致痰瘀毒邪凝滯乳房而成。肝鬱化火可灼傷絡脈,氣滯血瘀則瘡腫硬結;若正氣不足,毒邪深伏,瘡潰後難以生肌收口,形成經年不癒之頑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初期:乳房結塊硬痛,皮色不變或微紅,伴胸脅脹悶、口苦咽乾。
  2. 潰後:瘡口凹陷,流溢污穢膿血,周圍皮膚紫暗,腐肉難脫,新肉不生。
  3. 重證:潰瘍蔓延,狀如蓮蓬或菜花,疼痛徹心,形體消瘦,面色萎黃。

證型辨治

  1. 肝鬱火毒證:瘡腫灼痛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治宜清肝瀉火、解毒散結,方用柴胡清肝湯加減。
  2. 氣血兩虛證:瘡口色淡,久不收口,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。治宜補益氣血、托毒生肌,方選托裏消毒散十全大補湯
  3. 痰瘀互結證:結塊堅硬,疼痛固定,舌紫暗有瘀斑。治宜化痰逐瘀、軟堅散結,方用血府逐瘀湯海藻玉壺湯

外治法

  • 未潰時可用金黃散玉露散外敷以消腫止痛。
  • 已潰者以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期改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面癒合。

附註:乳疳與現代醫學之乳腺結核、乳腺癌等病相關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病機,臨床須結合四診詳審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