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根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根癰

乳根癰,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癰疽發於乳根穴部位者,首載於《外科活人定本》卷二。其名源於發病部位,屬乳癰範疇,臨床特徵與治法多參照乳癰條目,然因位處足陽明胃經之要穴,病機與證治亦有獨特之處。

病因病機

乳根穴屬足陽明胃經,位於胸部,當乳頭直下,乳房根部。此處癰疽之成,多因胃熱壅滯,或肝鬱化火,致使氣血瘀阻,熱毒蘊結;亦有因產後氣血虧虛,外邪乘虛侵襲,經絡阻塞而發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熱毒瘀結」,與乳癰相似,然病位深在,易傷及胃經氣血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患處腫硬疼痛,皮色微紅,漸至焮熱劇痛,結塊明顯;若熱毒熾盛,則見高腫潰膿,伴隨發熱、口渴、便秘等陽明腑實之證。若遷延不愈,可致氣血耗傷,膿液清稀,轉為虛證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內治

    • 初起(氣滯熱壅):宜疏肝清胃、解毒散結,方用瓜蔞牛蒡湯加減,或仙方活命飲合黃連解毒湯。
    • 成膿期(熱毒熾盛):宜清熱解毒、托裡排膿,方用透膿散五味消毒飲,若兼腑實可加大黃、芒硝。
    • 潰後(氣血兩虛):宜補益氣血,方用托裡消毒散八珍湯加黃芪、金銀花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可敷金黃散玉露散以清熱消腫;成膿宜切開引流,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生肌階段換生肌玉紅膏

經絡與針灸

乳根穴為胃經之穴,針刺或艾灸該穴可調理氣血,但癰疽發作時忌直接刺激患處。鄰近選穴如足三里(胃經合穴)、內庭(滎穴)可清瀉胃火;遠端配太衝(肝經原穴)以疏肝解鬱。

鑑別診斷

需與乳癰(多發於哺乳期,病位偏淺)、乳岩(惡性腫瘤,堅硬如石,病程遷延)區分。乳根癰病勢急而局限,潰後癒合較快,若久不收口或反覆發作,當警惕他變。

此症雖屬局部癰疽,然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治療需辨明虛實寒熱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