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結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結核
病證名,指乳房內生有硬質腫塊之病症,屬中醫外科範疇。此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,書中記載:「足陽明之經脈,有從缺盆下於乳者。其經虛,風冷乘之,冷折於血,則結腫。夫腫熱則變,敗血為膿,冷則核不消。又重疲勞動氣而生熱,亦焮烊。」說明此病與足陽明胃經氣血失調、外感風冷邪氣,或勞倦內傷等因素相關。
別名與範疇
乳結核又稱「乳核」、「乳中結核」,為早期乳房結塊之統稱,可涵蓋多種乳房病變,如:
- 乳癧:多因肝鬱氣滯,痰凝結聚所致,常見於青春期或更年期女性,腫塊質韌、邊界清晰。
- 乳癖(類似現代之乳腺增生):與情志不遂、衝任失調相關,腫塊隨月經週期消長,伴脹痛。
- 乳癆(乳房結核):多因肺腎陰虛,痰火凝結,結核成癧,病程緩慢,或見潰後流稀膿。
- 乳岩(乳癌):屬惡性腫瘤,初期或顯結核狀,後期堅硬如石,潰後翻花流血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乳房為足陽明胃經所過,亦與肝經、衝任二脈密切相關。乳結核之形成,主要因:
- 氣滯血瘀:情志抑鬱,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久則血行瘀阻,結於乳絡。
- 痰凝結聚:脾虛失運,水濕停聚成痰,或肝鬱化火煉液為痰,痰瘀互結而成核。
- 外邪侵襲:風冷客於經脈,寒凝血滯,或熱毒內蘊,腐肉成膿。
- 正氣虧虛:氣血不足,經脈空虛,邪氣乘虛內侵,或陰虛火旺,灼津成塊。
辨證要點
乳結核之辨證,需察其形質、病程及兼症:
- 腫塊性質:硬結光滑多屬痰核;堅硬如石、推之不移需警惕乳岩;按之柔軟、時消時長多為乳癖。
- 伴隨症狀:脹痛多屬氣滯;刺痛為血瘀;灼痛伴紅腫屬熱毒;隱痛綿綿或見陰虛。
- 全身表現:肝鬱者見胸脅脹悶、嘆息;脾虛者納差、痰多;陰虛者潮熱盜汗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法以「疏肝理氣、化痰散結、活血化瘀」為主,依證型配伍:
- 肝鬱痰凝:方用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,酌加夏枯草、浙貝母。
- 血瘀絡阻:選用血府逐瘀湯,輔以牡蠣、莪朮破瘀消積。
- 陰虛火旺:知柏地黃丸配合清虛熱之品,如地骨皮、玄參。
- 陽虛寒凝:陽和湯溫通經脈,佐以鹿角膠、肉桂。
古籍補充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乳中結核,形如丸卵,或墜重作痛,或不痛,皮色不變,其核隨喜怒消長,此名乳癖。」強調情志調攝之重要性;《醫宗金鑒》則分述乳癆「由肝脾二經氣鬱結滯而成」,治法需兼顧健脾疏肝。
乳結核一症,涵蓋多類乳房疾患,臨床須細辨其因,對證施治,尤重調暢氣機與顧護脾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