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疽

乳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癰疽之一,特指發於乳房部位之疽證。其特徵為乳房局部堅硬木痛,皮色不變或微紅,病程較乳癰緩慢,多屬陰證、虛證。

病因病機

乳疽之形成,主要與足陽明胃經、足厥陰肝經密切相關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載:「足陽明之脈,有從缺盆下於乳者,其脈虛則腠理開,寒氣客之,寒搏於血,則血澀不通,故結腫而氣又歸之,熱氣洪盛,故成疽也。」指出陽明經氣虛弱,腠理不固,寒邪乘虛侵入,與血相搏,致氣血凝滯,久鬱化熱,熱盛肉腐而成疽。

《校正外科大成》進一步闡述:「乳癰、乳疽生於乳房,紅腫熱痛者為癰,堅硬木痛者為疽。由肝氣郁結,胃熱壅滯而成也。」強調肝氣鬱滯、胃熱蘊結為乳疽之重要病機。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則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;胃經多氣多血,飲食不節則胃熱壅滯,氣血壅塞,二者相合,遂發為乳疽。

臨床表現

乳疽初起,乳房局部腫塊堅硬,皮色不變或微紅,疼痛較劇但熱感不顯,觸之木硬,界限不甚清晰。《外科啓玄》稱「初發即有頭曰乳疽」,指出其與乳癰不同之處在於初起即有膿頭顯現。

若病情發展,局部逐漸軟化,膿成時可觸及波動感,但潰破後膿液多較稠厚,潰口難斂,病程纏綿。全身或伴低熱、倦怠、納差等虛弱之象,舌質淡紅或暗,苔白或薄黃,脈多沉弦或細澀。

辨證要點

乳疽與乳癰雖同發於乳房,然性質迥異:

  • 乳癰:屬陽證、實證,發病急驟,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膿成易潰,潰後易斂。
  • 乳疽:屬陰證、虛證,起病緩慢,腫塊堅硬木痛,皮色不變或微紅,膿成難潰,潰後難愈。

治療原則

乳疽治療當以溫通散結、托毒外出為主,兼調肝胃。初期宜疏肝解郁、和營散結,可用逍遙散陽和湯加減;若膿成未潰,當托裡透膿,選用托裡消毒散;潰後氣血兩虛者,宜補益氣血,方用十全大補湯調治。外治方面,初起可敷貼沖和膏陽和解凝膏,膿成宜切開排膿,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待腐盡新生,改用生肌散收口。

乳疽之辨治,貴在明辨陰陽虛實,注重整體調理,尤需顧護脾胃、疏暢氣機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