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菌
乳菌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指嬰兒口腔內出現肉狀腫起,形如菌狀,腫脹高突。此症多因胎中火旺,或胃經熱毒上攻所致。患兒常見吮乳困難,甚則啼哭不安,影響進食。
病因病機
- 胎中火旺:母體孕期過食辛熱之物,或情志鬱火內生,致使胎熱蘊積,嬰兒出生後熱毒上炎,發為口腔腫脹。
- 胃熱上攻:嬰兒脾胃嬌弱,若哺乳不節,或乳母飲食辛辣厚味,熱毒蘊積胃經,循經上擾口舌,形成腫脹。
臨床表現
患兒口腔內(多見於舌、頰或上顎)出現腫塊,色紅或紫,形似菌傘,觸之柔軟或稍硬。腫甚者阻塞口腔,妨礙吮乳,伴見煩躁啼哭,或口涎增多,偶有輕微發熱。
治療方法
內治
- 涼膈散:適用於熱毒熾盛者,方中大黃、芒硝瀉火通便,連翹、黃芩清熱解毒,梔子、薄荷疏風散熱,使熱從二便而解。
- 清胃散:若胃火偏盛,症見腫處色深、口臭,可用當歸、黃連、生地、丹皮等清胃涼血,升麻引藥上行。
外治
- 漱口方:以薄荷、甘草煎湯,待溫涼後輕拭口腔,清熱解毒、緩解腫痛。
- 刺絡放血:若腫脹過甚,可用消毒三稜針淺刺菌頭,放出瘀血後以紗布拭淨,再外敷冰硼散(含冰片、硼砂等),以清熱消腫、防腐生肌。
辨證要點
需與鵝口瘡(雪口病)鑑別:後者多為白色念珠菌感染,口腔黏膜佈滿白屑,狀如凝乳;而乳菌則以局部肉腫為主,色紅紫,無白膜。若兼見便秘、尿赤,屬實熱證;若反覆發作,伴見舌紅少苔,則需考慮陰虛火旺。
此症貴在早期清解,避免熱毒壅滯日久,耗傷津液。用藥時需顧護嬰兒脾胃,中病即止,不可過用苦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