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利如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利如血
病證名,出自《顱囟經》,指初生嬰兒於出生後一個月內,其哺乳後排出之糞便色赤如血。此症多因母親胸膈鬱熱,或飲食積滯,熱邪蘊結,傳於乳絡,致使嬰兒吮乳後,熱毒隨乳汁入兒腹,下趨腸道,發為此證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證與母體之「滯熱」密切相關。所謂「滯熱」,乃指氣機不暢,熱邪鬱積於胸膈或脾胃,未能及時疏泄。母親若平素嗜食辛熱厚味,或情志不遂,氣鬱化火,皆可導致熱邪內蘊。此熱邪隨血脈入乳,嬰兒吮吸後,熱毒下移腸道,灼傷血絡,故見便色赤如血。
治法
治宜清解胸膈滯熱,使母體熱邪得泄,則嬰兒之症自解。傳統方藥以荷葉蒂配伍黃連煎服為主:
- 荷葉蒂:性平味苦,歸肝、脾經,能升清降濁,清解鬱熱,尤善宣散胸膈之滯氣。
- 黃連:性寒味苦,歸心、胃經,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,直折胸膈鬱熱之勢。
延伸探討
此證亦可從「母子同病」角度理解。中醫素有「母病及子」之論,母親體內病邪可通過乳汁影響嬰兒。若母體熱邪未清,僅治嬰兒恐難根除,故歷代醫家強調「治母即治子」。臨牀上,除荷葉蒂、黃連外,亦可酌加淡竹葉清心除煩,或生甘草調和藥性,緩和苦寒傷胃之弊。
古籍補充
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指出:「小兒血便,當辨其源。若母體蘊熱,乳傳為殃,非獨治兒,更需調娘。」強調母子同治之重要性,與《顱囟經》之論相互呼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