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尺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尺肉
尺肉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泛指自肘至腕部(即前臂)的肌肉組織。此部位在中醫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,尤其於「尺膚診法」中,常通過觀察尺肉的形態、彈性及溫度等變化,以判斷人體氣血盛衰與疾病性質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經絡聯繫:尺肉所在的前臂部位,為手三陰經(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陰心經)與手三陽經(手陽明大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手太陽小腸經)循行之處。經絡氣血的通暢與否,可直接影響尺肉的狀態。
- 診斷意義:
- 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提及:「尺肉弱者,解㑊,安臥脫肉者,寒熱,不治。」指出尺肉鬆軟無力、肌肉消瘦者,多屬氣血虛弱或久病耗損,若伴隨寒熱交替之症,則預後較差。
- 尺肉堅實豐潤者,反映氣血充足;若僵硬緊繃,可能為外感風寒或局部經絡瘀阻;若鬆弛萎縮,則多見於脾虛或精血虧虛之證。
- 與臟腑關聯:中醫認為「脾主肌肉」,尺肉的豐盈與否與脾胃運化功能密切相關。此外,肝藏血、腎藏精,肝腎虧虛亦可能導致尺肉失養而顯瘦削。
臨床應用
尺肉的診察常結合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診:
- 望診:觀察尺肉色澤與形態。色澤晦暗多屬血瘀,蒼白為氣血不足;肌肉凹陷提示長期虛損。
- 切診:觸摸尺肉溫度與彈性。冰冷者多為陽虛寒盛,灼熱可能為實熱證;彈性減退常見於津液耗傷或陰虛內熱。
延伸探討
尺肉診法為古代「尺膚診」的一部分,與寸口脈診相互參照,可更全面評估病情。例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尺內兩傍,則季脅也」,說明尺部與軀幹臟腑的對應關係,進一步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的診斷思維。
此概念雖源自古典醫籍,但至今仍為中醫臨床辨證的參考依據之一,尤其於虛勞、痿證及外感病的辨治中具有獨特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