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癧

乳癧為中醫病名,其名所指可分為兩種不同之疾病,分述如下:

  1. 女子乳癧
    出自《瘡瘍經驗全書》,古稱「奶癧」,屬乳中結核腫塊之一。此症多見於女子月經初潮前後,症見乳暈部位出現疼痛性結塊,或伴隨脹痛不適。其病因多與衝任失調腎氣不足相關。

中醫認為,女子乳房與衝任二脈肝腎密切相關。衝任失調,則氣血運行不暢;腎氣不充,則天癸未盛,致使乳絡瘀滯,結而成塊。治療上,當以調理衝任滋補肝腎為主,佐以活血化瘀。常用方劑如逍遙調經湯,或逍遙散加減,以疏肝解鬱、調和氣血;亦可選用小柴胡湯加減,和解少陽,調暢樞機。若兼見血瘀明顯,可酌加丹參、赤芍等活血之品。

  1. 童子癧
    出自《癧科全書》,又稱「童子癧」,專指嬰幼兒童所患之瘰癧。此症多因胎毒未清,或後天脾胃虛弱,痰濕凝結,流注經絡而成。其臨床表現為頸項、腋下等處出現結核,或腫或痛,甚則潰破流膿。治療上,當辨明虛實,或清熱解毒,或健脾化痰,隨證施治。

綜上,乳癧一病,因患者年齡、體質不同,病機治法亦有差異,臨床須詳加辨證,方能對症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