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漏

病名
乳漏為乳房癰疽失治後形成之竇道,屬中醫外科病證之一。其名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,記載:「乳癰久不瘥,因變為瘻」,又云:「因發癰瘡而膿汁未盡,其瘡暴瘥,則惡汁內食,後成發,則成瘻者也。」意指乳癰、乳疽等病症未得妥善治療,膿毒未清,瘡口假性癒合,致使膿液內蓄,日久穿透肌膚,形成瘻管。

病因病機
乳漏多由乳癰、乳發、乳疽、乳癆(乳痰)、乳栗等病症演變而來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
  1. 膿毒未盡:癰疽潰後,餘毒未清,瘡口過早閉合,膿液鬱積內攻,腐蝕肌膜成漏。
  2. 氣血虧虛:久病耗傷氣血,正氣不足,瘡口難斂,邪毒留連。
  3. 痰瘀互結:若為乳癆(類似現代結核性乳腺炎)所致,多因陰虛痰火凝結,腐敗成膿,潰後形成竇道,纏綿難愈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竇道特徵:瘻管生於乳暈或乳房,單一或多發,深淺不一,外口細小,時有膿液或乳汁滲出。
  • 伴隨症狀:局部或見腫硬疼痛,若為乳癆所致,膿汁稀薄夾敗絮狀物,兼見潮熱盜汗等陰虛之象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托毒排膿:適用於膿腐未盡者,方選《外科正宗》托里消毒散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川芎等),益氣活血,托毒外出。
    • 滋陰清熱:若屬乳癆成漏,宜用《醫學心悟》月華丸(沙參、麥冬、生地、川貝等)滋陰化痰,清解虛火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藥線引流:以五五丹(熟石膏、升丹各半)藥線插入竇道,提膿祛腐。
    • 擴創祛腐:對深層瘻管,可切開引流,清除壞死組織,外敷九一丹(熟石膏、升丹比例9:1)化腐生肌。
    • 生肌收口:待膿腐盡去,改用生肌玉紅膏(當歸、白蠟、輕粉等)促進瘡口癒合。

古籍補充
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乳漏多由肝鬱脾虛,營衛失和,毒滯經絡。」強調情志失調與脾胃虛弱亦為致病之因,治療時需兼顧疏肝健脾。

乳漏之證,貴在早期辨明虛實,膿成當泄,虛則當補,外治與內調並重,方能促其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