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難
概念溯源
「乳難」一詞首見於《神農本草經》,記載於滑石、貝母、澤瀉等藥物條目下。考據《脈經》註解,「乳」在此處可作「產」解,故「乳難」於早期醫籍中多指「產難」,即現代所謂難產之意。此為該詞最早之醫學涵義。
詞義演變
隨醫學理論發展,「乳難」一詞逐漸衍生出第二層含義,專指婦人哺乳相關病證,主要包含兩種病理表現:
- 乳汁分泌不足:又稱「乳汁不行」,指產後乳汁分泌量少,不足以哺育嬰兒
- 乳汁不下:即「乳汁不通」,指乳汁分泌尚可但排出受阻,多因乳絡阻塞所致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乳難之發生與以下臟腑經絡關係密切:
氣血失調
- 氣血虛弱:脾胃化源不足或產後失血過多,致氣血虧虛,乳汁生化無源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,氣機鬱結,乳絡不通
經絡阻滯
-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乳房,氣血不足則乳汁生化無權
- 足厥陰肝經布脅肋,情志抑鬱則肝氣犯胃,乳絡閉阻
痰瘀互結
- 痰濕內蘊:脾失健運,痰濕凝滯乳絡
- 瘀血阻絡:產後惡露不盡或外傷致瘀血內停
辨證分型
歷代醫家對乳難辨證主要分為以下證型:
-
氣血兩虛型:
- 乳汁清稀量少
- 乳房柔軟無脹感
- 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
- 舌淡苔薄,脈細弱
-
肝鬱氣滯型:
- 乳汁濃稠難出
- 乳房脹痛拒按
- 胸脅脹滿,情志抑鬱
- 舌紅苔薄黃,脈弦
-
痰濕阻絡型:
- 乳汁黏稠不下
- 乳房腫硬
- 胸悶脘痞,舌苔厚膩
- 脈滑或濡
-
瘀血阻滯型:
- 乳汁排出不暢
- 乳房刺痛,局部青紫
-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
- 脈沉澀
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治療乳難遵循以下治則:
- 虛則補之:氣血虛弱者宜補氣養血,常用八珍湯、通乳丹
- 鬱則疏之:肝氣鬱結者宜疏肝解鬱,方選逍遙散、下乳湧泉散
- 瘀則化之:瘀血阻絡者宜活血通絡,可用血府逐瘀湯加減
- 痰則消之:痰濕凝滯者宜化痰通絡,常選二陳湯合瓜蔞散
經典方藥
歷代重要醫籍記載治療乳難之代表方劑: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通乳丹:治產後氣血不足之乳少
- 《傅青主女科》通肝生乳湯:專治肝鬱型乳汁不通
- 《醫宗金鑒》湧泉散:主治乳汁蓄積、乳房脹痛
外治法
傳統中醫外治乳難方法豐富:
- 針灸療法:取膻中、乳根、少澤等穴,虛補實瀉
- 推拿按摩:循經絡推按,疏通乳絡
- 藥敷法:以鮮蒲公英、芒硝等外敷消腫
- 梳乳法:用木梳梳刮乳房以通乳絡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