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衄
病證名,指乳竅不時滲出鮮血之症。《瘍醫大全》卷二十載:「婦人乳房並不堅腫結核,惟乳竅常流鮮血,此名乳衄。」其病機多與情志失調、肝脾功能受損相關。
病因病機
乳衄主要因情志過極,憂思鬱怒,導致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灼傷血絡;或脾虛失統,血不循經,溢於乳竅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不暢,肝氣橫逆,則血隨氣逆,上衝乳絡;脾主統血,脾虛則氣血失攝,血溢脈外,發為衄血。
臨床表現
患者乳房外觀多無明顯結塊腫硬,惟乳頭單側或雙側自發性滲血,血色鮮紅或淡紅,或夾少量分泌物。或伴胸脅脹悶、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等肝鬱化火之症;或見神疲乏力、食少便溏等脾虛之象。
辨證論治
-
肝鬱火旺證
- 主症:乳衄色鮮紅,量較多,伴情緒波動、口苦、舌紅苔黃。
- 治法:疏肝清熱,涼血止血。
- 方藥:加味逍遙散(當歸、白芍、柴胡、茯苓、白朮、牡丹皮、梔子、甘草)加減,可酌加生地、白茅根以增涼血之效。
-
脾不統血證
- 主症:衄血色淡紅,淋漓不止,兼氣短乏力、面色萎黃。
- 治法:健脾益氣,攝血歸經。
- 方藥:歸脾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木香、當歸、遠志、甘草)加仙鶴草、血餘炭以固澀止血。
現代醫學對應
乳衄相當於現代醫學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或乳腺囊性增生伴出血,多屬良性病變,然亦有惡變可能。傳統中醫治療以調和肝脾、止血為先,若反覆發作或疑有惡性傾向,當結合西醫檢查,必要時手術切除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可取太衝、行間瀉肝火,三陰交、血海調血止血,足三里健脾益氣。
- 外治:若滲血不止,可用雲南白藥局部外敷,或配合收斂藥材如五倍子研末外搽。
乳衄之治,重在辨明虛實,調暢氣機,使血歸其經,則衄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