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旁,又稱奶旁,為中醫推拿學之特定穴位,屬小兒推拿常用穴之一。其定位於胸部,乳頭外側約0.5寸至1寸處(具體位置因年齡、體型略有差異),左右對稱。
中醫理論基礎
乳旁穴與足陽明胃經循行密切相關,鄰近乳中穴(胃經穴位),故其作用機制多從脾胃氣機調理立論。中醫認為,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易因乳食不節或外感邪氣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引發嘔吐、腹脹、乳食積滯等症。刺激乳旁穴可疏通局部經氣,和胃降逆,輔助調節中焦氣機升降。
臨床應用
- 主治功能
- 消乳食積滯:針對嬰幼兒哺乳過量或消化不良引起的噯氣、吐乳、脘腹脹滿。
- 理氣化痰:配合其他穴位(如膻中、肺俞)用於痰濕壅肺所致之咳嗽、氣喘。
- 協調脾胃:改善食欲不振、夜啼不安等脾失健運之證。
-
操作手法
以拇指或食指指腹輕揉該穴,手法需柔和均勻,頻率約每分鐘100至120次,單側操作1至3分鐘。亦可配合「推法」沿肋間隙向外分推,以增強寬胸理氣之效。
配伍應用
- 配腹陰陽(中脘旁開0.5寸)可增強消積導滯之效。
- 配板門穴(手掌大魚際處)適用於嚴重嘔吐或食積發熱。
穴性特點
乳旁穴屬「局部效應穴」,其刺激直接作用於胸脅部氣機鬱滯,並通過經絡聯繫影響脾胃功能。明代《小兒按摩經》雖未明確記載此穴,但後世醫家根據臨床經驗逐步完善其理論體系,成為小兒推拿治療消化系統病症的關鍵配穴之一。
此穴應用時需辨明病因,若屬外感熱病或器質性病變引發的症狀,則非其單獨適用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