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膨
乳膨,又稱「蒸乳」,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《張氏醫通·卷十一》。此症多因產後失兒,或突然斷乳,致使乳汁無從排出,蓄積於乳房,鬱而化熱,引發局部脹痛,甚則伴隨寒熱往來等全身症狀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乳絡壅滯,氣血不和」,屬中醫「乳病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乳汁為氣血所化,其運行依賴肝氣疏泄與胃氣和降。若突然斷乳或哺乳中止,乳汁未能及時消散,滯留乳絡,則易釀生鬱熱。鬱熱蒸迫乳竅,可致乳房脹硬疼痛;若熱邪外蒸,則見發熱惡寒,類似外感之象。此症與西醫「乳汁淤積」或「哺乳期乳腺炎」初期表現相近,然中醫更強調氣血失調與經絡壅滯的內在關聯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乳房脹滿疼痛,觸之有硬塊,皮色或微紅,按之灼熱;伴隨胸脅脹悶、口苦咽乾,或見低熱、畏寒。舌質偏紅,苔薄黃,脈弦數。若未及時調治,可能進一步發展為「乳癰」(化膿性乳腺炎)。
治法與方藥
傳統治法以「消導退乳、疏通乳絡」為主。如《張氏醫通》記載,以炒麥芽一兩(約30克)水煎頻服,取其甘平入脾胃經,能消食和中、回乳散結之效。麥芽炒用偏重退乳,生用則長於消食,臨床須辨明。
若脹痛明顯,可佐以疏肝清熱之品,如柴胡、蒲公英、漏蘆等;局部硬結者,可加路路通、王不留行以通絡散結。外治法則可輔以芒硝外敷,取其軟堅散結之性,緩解局部腫脹。
延伸探討
此症與「乳泣」(未孕而乳汁自出)及「乳癰」有別:乳膨專指斷乳後乳汁鬱積,病性多屬實熱;乳泣多因氣血虛弱或肝腎失調,病性偏虛;乳癰則為熱毒壅盛,已至化膿階段。三者治法迥異,需詳加辨證。
歷代醫家對乳膨的論述,除《張氏醫通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產後乳脹」的調理,強調「通絡為先,不可驟補」,避免滋膩之品助濕滯乳。現代中醫臨床則常結合針灸,取肩井、膻中、少澤等穴,以助氣機疏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