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癖

乳癖,又稱「乳栗」或「奶栗」,為中醫病名,指乳房內出現結核、腫塊之病證。首見於《外科活人定本》卷二,屬中醫「乳病」範疇。其特徵為乳房內可觸及大小不等之結節,質地堅硬,推之可移,且多隨情緒波動而消長,臨床表現與現代醫學之「慢性纖維囊性乳腺病」相似。

病因病機

乳癖之形成,主要與肝、脾、胃三臟功能失調相關,尤以「肝氣鬱結」為關鍵病機。中醫認為,乳房屬胃經所主,乳頭屬肝經所司,故情志不遂、肝氣鬱滯,或脾胃運化失常,痰濕內生,皆可導致氣血瘀滯,痰瘀互結,積聚於乳房而成癖塊。

  1. 肝鬱氣滯:情志抑鬱,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經脈阻滯,久則氣滯血瘀,結於乳絡。
  2. 痰瘀互結:脾虛失運,水濕不化,凝而為痰;或肝鬱克脾,痰濕內生,與氣血相搏,形成痰瘀結塊。
  3. 衝任失調:婦人經脈與衝任二脈密切相關,若衝任不調,氣血運行失常,亦可影響乳房氣血流通,導致乳癖。

臨床表現

乳癖之主要症狀為乳房內可觸及單個或多個結核,其特點如下:

  • 形狀:結核大小不一,或如丸卵,或呈結節狀,邊界清晰。
  • 質地:觸之較硬,但無明顯疼痛,偶有脹感,尤其在經前或情緒波動時加重。
  • 活動度:結核可推動,不與皮膚或深部組織粘連。
  • 皮色:乳房皮膚顏色如常,無紅腫熱痛,亦無明顯寒熱表證。
  • 消長變化:結核大小可隨情緒(如怒、憂)或月經週期而變化。

辨證分型

根據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,乳癖可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
  1. 肝鬱氣滯型

    • 主症:乳房結塊脹痛,隨情緒波動而加重,伴胸脅脹滿、煩躁易怒。
    • 舌脈:舌淡紅,苔薄白,脈弦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郁,理氣散結。
  2. 痰瘀互結型

    • 主症:乳房結塊堅硬,疼痛固定,經前加重,伴胸悶痰多。
    • 舌脈:舌質暗或有瘀斑,苔膩,脈滑或澀。
    • 治法:化痰散瘀,軟堅散結。
  3. 衝任失調型

    • 主症:乳房結塊伴月經不調,經前乳脹明顯,或腰膝酸軟。
    • 舌脈:舌淡,苔薄,脈沉細。
    • 治法:調理衝任,補腎疏肝。

治療方法

內治法

  1. 肝鬱氣滯型

    • 方藥:逍遙散加減(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薄荷、甘草),可酌加香附、青皮、橘葉以增強疏肝理氣之效。
  2. 痰瘀互結型

    • 方藥:二陳湯桃紅四物湯加減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),或選用化聖通滯湯(穿山甲、皂角刺、貝母等)以化痰通絡。
  3. 衝任失調型

    • 方藥:二仙湯(仙茅、仙靈脾、巴戟天、當歸)合四物湯加減,以調補衝任,養血疏肝。

外治法

  1. 艾灸療法:選取膻中、乳根、期門等穴,以溫通經絡,散結消癖。
  2. 熱敷法:以艾葉、生薑等溫通之品煎湯熱敷患處,促進氣血流通。
  3. 敷貼法:可選丁香末、麝香等研末調敷,以行氣散結。

古籍記載

《外科活人定本》指出:「乳癖者,乳中生核結腫,多因肝氣不舒,郁積而成。」強調肝鬱為本病的核心病機。此外,《瘍醫大全》亦載:「乳癖乃肝脾二經氣鬱結滯而成。」進一步闡明肝脾功能失調與乳癖形成的關係。

乳癖雖多屬良性病變,然其病機複雜,臨床須結合辨證施治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