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上穴

乳上穴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記載其用於治療「妬乳」(即乳癰)。後世《類經圖翼》將其明確列為經外穴,定位於乳頭直上1寸處(約同身寸計量)。此穴屬局部取穴,臨床主要用於乳房及胸脅部疾患。

定位與解剖

乳上穴位於胸部,當乳頭正上方1寸處,約當第四肋間隙水平。從現代解剖學角度,其位置接近胸大肌及前鋸肌分布區域,深層為肋間肌及胸廓內結構,神經分布涉及肋間神經前皮支。

主治功能

  1. 乳癰(急性乳腺炎):乳上穴為治療乳癰的經驗效穴,能疏通局部氣血瘀滯,緩解紅腫熱痛。
  2. 乳汁分泌不足:配合膻中、少澤等穴,可調理氣血、促進泌乳。
  3. 肋間神經痛:通過刺激穴位,調和經絡,緩解胸脅疼痛。

操作方法

傳統以艾灸為主:

  • 艾炷灸:3-5壯,適用於寒凝瘀阻型乳癰。
  • 艾條溫和灸:5-10分鐘,適合氣血虛弱之少乳。
    針刺需謹慎,一般淺刺0.3-0.5寸,避免傷及胸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乳上穴雖為經外奇穴,但其作用機制與足陽明胃經、足厥陰肝經密切相關。乳房屬胃,乳頭屬肝,此穴能疏肝解鬱、清胃瀉火,故對肝氣鬱結或胃熱上衝所致的乳房病證尤為適宜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膻中太衝,加強疏肝理氣之效。
  • 足三里梁丘,調和脾胃氣機,助化生乳汁。

此穴臨床應用以實證、熱證居多,虛證者宜配伍補益穴位。歷代醫家重視其對乳病的特殊療效,至今仍廣泛運用於針灸與外治法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