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少

乳少,又稱「缺乳」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指產後婦女乳汁分泌不足,無法滿足嬰兒所需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許廷哲所著《保產要旨》,屬產後病範疇。中醫認為,乳汁為氣血所化生,其分泌與臟腑功能、經絡氣血密切相關,故乳少多因氣血虛弱或肝鬱氣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虛弱
    產後氣血耗傷,或素體脾虛,氣血生化不足,無以化生乳汁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云:「乳汁乃氣血所化,若氣虛血弱,則乳汁不行。」此類患者常見乳汁清稀、乳房柔軟無脹感,伴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等氣血兩虛之象。
  2. 肝鬱氣滯
    情志不暢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阻礙乳汁運行。《傅青主女科》指出:「產後乳汁不通,多因肝氣鬱結,經絡壅滯。」此類患者乳汁濃稠、乳房脹硬而痛,兼見胸脅脹悶、情緒抑鬱等肝鬱症狀。
  3. 痰濕阻絡
    素體痰濕內盛,或產後肥甘厚味過度,痰濕壅滯經絡,氣血不暢,乳汁分泌受阻。此類患者多見形體豐腴、胸悶脘痞,舌苔厚膩等痰濕之徵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乳少強調辨證施治,以調補氣血、疏肝解鬱、化痰通絡為主,常用方藥如下:

  • 氣血虛弱型:選用「通乳丹」(《傅青主女科》)加減,以人參、黃耆補氣,當歸、麥冬養血滋陰,佐木通、桔梗宣通乳絡。
  • 肝鬱氣滯型:選用「下乳湧泉散」(《清太醫院配方》),以柴胡、青皮疏肝理氣,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,配合穿山甲、王不留行通絡下乳。
  • 痰濕阻絡型:選用「蒼附導痰湯」合「漏蘆散」,以蒼朮、半夏化痰燥濕,漏蘆、路路通通絡下乳。

其他療法

除內服藥外,中醫亦配合針灸、食療等法:

  • 針灸:取膻中、乳根、少澤等穴,氣血虛者加足三里、脾俞;肝鬱者加太沖、內關。
  • 食療:氣血虛弱可服當歸豬蹄湯;肝鬱氣滯宜用鯽魚通草湯,以食養輔助藥力。

乳少之證,需審因論治,調理臟腑氣血,使乳汁化生有源,運行通暢,則缺乳自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