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尺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尺熱
尺熱,又稱尺膚熱,為中醫診斷學中的特定證候名稱,指患者前臂內側(尺膚部位)觸之明顯發熱的現象。此症常見於外感或內傷疾病過程中,反映體內陰陽失調或邪熱熾盛,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中「切診」的重要體徵之一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尺膚與經絡臟腑的聯繫
尺膚部位屬手太陰肺經所過,與三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提及:「尺膚熱甚,脈盛躁者,病溫也。」說明尺膚熱可作為溫病(外感熱病)的診斷依據。此外,尺膚亦通過經絡與腎、脾等臟腑相連,其熱象變化可反映下焦(如腎陰虧虛、相火妄動)或中焦(如脾胃濕熱)的病機。 -
病因病機
- 外感熱邪:風熱、暑熱等外邪侵襲,正邪交爭於肌表,導致尺膚灼熱,多伴見脈浮數、發熱惡寒等表證。
- 陰虛內熱:腎陰不足,虛火內擾,尺膚微熱,並見顴紅、盜汗、舌紅少苔等虛熱之象。
- 濕熱蘊結:濕熱鬱滯中下焦(如膀胱或大腸濕熱),濕遏熱伏,尺膚熱而黏膩,兼見小便黃赤、大便黏滯等症。
診斷與鑑別
- 與其他熱證的區別:
- 身熱而尺膚不熱:多屬表寒或虛陽外越,如少陰病真寒假熱證。
- 尺膚熱而全身不熱:可能為局部經絡鬱熱或臟腑熱邪集中反映。
- 脈診合參:尺熱若伴隨寸關脈洪大,多為陽明氣分熱盛;若尺脈獨數,則提示下焦熱結。
臨床意義
尺熱作為體表熱象的局部表現,可輔助判斷疾病性質與病位:
- 溫病初期:尺膚熱早於全身發熱,為邪在衛分或氣分的早期徵兆。
- 內傷雜病:如癆瘵(肺結核)、消渴(糖尿病)等慢性病,尺膚久熱不退,多屬陰虛火旺或瘀熱內阻。
古籍記載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論及尺膚診法,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云:「脈急者,尺之皮膚亦急;脈緩者,尺之皮膚亦緩。」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,將尺膚熱與六經辨證、衛氣營血辨證結合,深化其應用價值。
尺熱的辨證需綜合全身症狀與舌脈,方能準確判斷病機,為中醫「司外揣內」診斷思想的具體體現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