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食不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食不消
乳食不消,首見於宋代錢乙所著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屬中醫「食積」範疇,專指小兒因哺乳或飲食不節,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食物停滯於中焦所生之病症。此證多因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氣弱,若乳哺過量、食無定時,或過食生冷黏膩之物,易使乳食難以腐熟運化,積滯成病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受納、運化水穀精微。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脾胃功能未臻完善,若乳食不節,易損傷脾胃陽氣,致使運化失職。乳食停滯於胃脘,氣機壅塞,則生脹滿;積久化熱,可見口臭、煩躁;若濕濁內蘊,則嘔吐酸腐、大便溏泄。其病位主要在脾胃,亦可影響肝膽氣機,甚則久積成疳,轉為慢性疳積之證。
臨床表現
乳食不消之典型症狀包括:
- 脘腹脹滿,按之硬實,噯氣酸腐。
- 食欲不振,拒食或食後易吐,嘔吐物多為未消化乳食。
- 大便異常,或溏瀉夾不化食物,或便秘不通。
- 夜臥不安,啼哭躁動,或伴低熱、掌心灼熱。
- 舌苔厚膩,色白或黃,脈象滑數或沉滯。
證型辨析
根據病機與體質差異,乳食不消可分為以下證型:
- 乳積:見於嬰兒,因哺乳過量或乳汁質變(如母體過食肥甘),症見頻頻吐乳、腹脹啼哭。
- 食積:多因固體食物過雜或難消化,脘腹脹痛拒按,大便臭穢。
- 寒積:脾胃陽虛,復感寒邪,症見腹冷痛、便溏清冷、舌淡苔白。
- 熱積:積滯化熱,見口渴唇紅、煩躁、苔黃膩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消食導滯、調和脾胃」為原則,依證型選方:
- 一般積滯:常用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茯苓、陳皮等)加減,消食化積。
- 寒積:以理中湯合焦三仙(山楂、麥芽、神麴)溫中散寒。
- 熱積:選用枳實導滯丸(大黃、枳實、黃芩等)清熱通腑。
- 兼脾虛:配合四君子湯益氣健脾,標本兼顧。
外治與調護
除內服藥外,可輔以推拿手法,如清胃經、揉板門、摩腹等,助氣機暢通。針灸常取足三里、中脘、內關等穴,調理脾胃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