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食積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食積滯
病證名,屬中醫兒科常見胃腸病證,專指嬰幼兒因哺乳或飲食不節,導致乳食停滯中焦,運化失常之證。根據病因與臨床表現,可分為單純乳滯與乳食俱傷兩類,其病機核心在於脾胃運化失職,氣機壅塞。
1. 單純乳滯(傷乳食)
病因病機:
多因哺乳不當所致,如嬰兒啼哭未止時強行餵乳,或脾胃素虛,消化力弱,乳食難以腐熟,積滯胃脘。乳為陰柔之品,停滯不化則易生濕熱,上蒸於口,下注於腸。
臨床表現:
- 胃氣上逆:嘔吐未消化之乳塊,口中有酸餿氣味。
- 濕熱內擾:煩躁啼哭,睡臥不寧,掌心及口唇發熱。
- 傳導失常:大便溏瀉夾乳瓣,或便乾難解(濕熱傷津)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白厚或微黃,指紋紫滯於風關。
治法:以消乳導滯、和胃降逆為主,方選保和湯加減(常用藥: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)。若濕熱明顯,可佐黃連、藿香;便結加枳實、瓜蔞仁。
2. 乳食俱傷積滯
病因病機:
除乳滯外,兼雜固體食物停積(如過早添加輔食或質地過硬),脾胃受損更甚。食積久鬱化熱,耗傷氣陰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臨床表現:
- 中焦氣滯:脘腹脹滿拒按,噯腐吞酸,食欲不振。
- 鬱熱內生:午後潮熱,掌心灼熱,小便黃短。
- 日久成虛:面色萎黃,肌肉消瘦,精神倦怠(轉為「疳積」之漸)。
- 舌脈特徵:舌苔厚膩垢濁,脈滑數或沉細無力。
治法:分階段論治:
- 急則治標:先用保和丸合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)消食化滯;若腹脹甚者,加木香、砂仁行氣導滯。
- 緩則治本:待積滯稍緩,改用啓脾丸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山藥)或參苓白朮散健脾益氣,佐焦三仙助運化。
外治輔助療法
- 針灸:取足三里、中脘、內關等穴,調和脾胃氣機。
- 小兒推拿:清胃經、揉板門、摩腹,配合捏脊療法(自長強至大椎)以振奮陽氣、疏通積滯。
乳食積滯若遷延失治,易進一步演變為「疳證」或「厭食」,故早期辨明虛實、分消導滯為關鍵。中醫強調「節其飲食」為預防要義,哺乳須待嬰兒情緒平穩,輔食添加循序漸進,以合「胃喜為補」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