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嗽

乳嗽,出自《嬰童百問》,又稱「百晬內嗽」,指嬰兒出生後百日內出現的咳嗽症狀。此症多見於新生兒及嬰幼兒,因臟腑嬌嫩,肺氣未充,易受外邪侵襲或內傷飲食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乳嗽的成因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類:

  1. 外感風邪:嬰兒腠理疏鬆,衛外不固,風寒或風熱之邪易從口鼻或肌表入侵,內犯於肺,肺失宣降,氣逆而咳。
  2. 乳食內傷:嬰兒脾胃薄弱,若哺乳不節,過飽或過飢,或乳母飲食不當,導致乳滯中焦,化生痰濕,上壅於肺,引發咳嗽。
  3. 胎熱遺留:母體孕期過食辛熱,胎熱內蘊,移熱於兒,出生後肺熱未清,亦可表現為咳嗽。

臨床表現

乳嗽的症狀以咳嗽為主,可伴隨以下特徵:

  • 咳嗽聲淺,頻作不止,或帶痰鳴。
  • 外感者或見鼻塞流涕、發熱;內傷者多伴嘔乳、腹脹、大便不調。
  • 若因胎熱所致,常見面赤唇紅、煩躁啼哭、小便短黃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寒襲肺:咳嗽聲重,痰稀色白,鼻塞流清涕,舌淡苔薄白。
  2. 風熱犯肺:咳嗽氣粗,痰黃黏稠,咽紅,舌邊尖紅,苔薄黃。
  3. 乳食積滯:咳嗽痰多,嘔吐乳塊,脘腹脹滿,舌苔厚膩。
  4. 肺熱內蘊:咳嗽頻劇,面赤氣促,口渴咽乾,舌紅苔黃。

治療原則

乳嗽的治療以調理肺氣、祛邪化痰為主,根據證型選方:

  • 風寒證:宜疏風散寒、宣肺止咳,可用杏蘇散加減。
  • 風熱證:宜疏風清熱、化痰止咳,選用桑菊飲或銀翹散化裁。
  • 乳滯證:宜消食導滯、理氣化痰,方如保和丸合二陳湯。
  • 肺熱證:宜清泄肺熱,可選瀉白散加黃芩、枇杷葉等。

調護要點

乳嗽患兒需注意哺乳適量,避免生冷油膩;外感時當避風寒,保持室內空氣流通。乳母飲食宜清淡,以減少對嬰兒的影響。

此症雖多屬輕證,然嬰兒氣血未定,若久咳不愈或加重,需進一步辨明病因,以防變生他疾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未病」,提倡孕期調攝及產後合理哺養,為預防乳嗽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