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縮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縮症

乳縮症,又稱「乳頭內陷」,屬中醫婦科及外科病症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家晟叔來所著《增訂達生篇》。其特徵為乳頭向內收縮,甚或陷沒於乳暈之中,影響哺乳及局部氣血運行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乳頭屬肝經所主,足厥陰肝經循行過乳,故乳縮症多與肝經氣血失調相關。主要病機如下:

  1. 肝經受寒:寒性收引,若肝經感受寒邪,或素體陽虛,寒凝經脈,導致氣血凝滯,乳頭失於濡養而內縮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久則血行受阻,乳絡不通,亦可引發乳頭收縮。
  3. 氣血虛弱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或產後失血過多,肝血虧虛,乳頭失於充養而內陷。

辨證論治

乳縮症臨床需辨明寒熱虛實,常見證型及治法如下:

  1. 肝經寒凝證

    • 表現:乳頭冷縮,遇寒加重,或伴胸脅脹悶,舌淡苔白,脈弦緊。
    • 治法:溫經散寒,暖肝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暖肝煎(《景岳全書》)加減,常用藥物如肉桂、小茴香、烏藥、當歸、枸杞子等。
  2. 肝鬱氣滯證

    • 表現:乳頭內陷伴情緒抑鬱,胸脅脹痛,舌暗紅,脈弦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,理氣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柴胡疏肝散(《醫學統旨》)合通草、王不留行等通乳之品。
  3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表現:乳頭凹陷,面色萎黃,乏力,舌淡,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氣血,升舉陽氣。
    • 方藥: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加當歸、川芎等。

外治法與調護

除內服藥物外,中醫亦注重外治與經絡調理:

  • 針灸:取肝經太衝、期門,配合局部艾灸以溫通氣血。
  • 按摩:輕揉乳旁膻中、乳根等穴,助氣血運行。

乳縮症雖非急重症,然久而不治恐影響哺乳功能,或致氣血壅滯成癰。中醫從肝經論治,結合辨證用藥,可收調氣血、通乳絡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