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胎
乳胎,又稱乳泣,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載於《鄭氏女科真傳·胎前雜症》,指妊娠期間孕婦未經擠壓而乳汁自溢之症。此症多因氣血失調、衝任不固,或脾胃虛弱、肝鬱化熱所致,屬胎前雜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虛弱:孕婦素體氣血不足,或孕期調攝失當,氣血虧虛,不能固攝乳汁,致乳絡不固而自溢。
- 肝鬱化熱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熱,熱迫乳絡,乳汁外溢。
- 脾胃虛弱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虛失運,氣血化生不足,或中氣下陷,統攝無權,乳汁失固。
- 衝任不調:衝任二脈主司生殖與乳汁,若衝任虧虛或受熱擾,可致乳汁妄行。
臨床表現
妊娠期間,乳房未經擠壓而乳汁自行流出,量或少或多,質清稀或稠黃,或伴胸脅脹滿、口苦咽乾、神疲乏力等症。
中醫辨治
中醫治療以調和氣血、固攝乳汁為主,依證型施治:
- 氣血兩虛:宜補益氣血,方選八珍湯加減,或歸脾湯以健脾攝血。
- 肝鬱化熱:宜疏肝清熱,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,以疏肝解鬱、清泄肝火。
- 脾胃虛弱:宜健脾益氣,方選補中益氣湯,佐以固攝之品如芡實、五味子。
- 衝任不固:宜調補衝任,可選固衝湯或壽胎丸加減,以補腎固衝。
古籍記載
《鄭氏女科真傳》將此症歸於「胎前雜症」,強調孕期氣血調和之重要性。另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妊娠乳汁自出」,認為與胎元不穩相關,需及早調治以防影響胎孕。
乳胎一症,雖非危重,然反映孕婦體內氣血陰陽之失衡,中醫辨證論治可調其本,以安胎固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