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尺膚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尺膚熱

證名。尺膚熱指兩手肘關節下至寸口部位(即前臂內側皮膚)出現異常發熱的癥候,又稱「尺熱」。此為中醫診斷中的重要體徵之一,古人常藉此判斷體內熱邪的盛衰,並結合脈象及其他臨床表現,進一步辨識疾病性質,尤其於溫病診斷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

中醫理論基礎
尺膚屬「尺澤」至「寸口」之間的皮膚區域,為手太陰肺經所過之處,同時與全身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明確指出:「尺膚熱甚,脈盛躁者,病溫也。」意指若尺膚部位觸之灼熱,且脈象洪大躁動,多屬溫病範疇,反映陽熱之邪熾盛。張景岳於《類經·脈色類》進一步闡釋:「尺膚熱甚,其身必熱,脈盛躁者,陽邪有余,故當為溫病。」強調此證與體內陽熱亢進的病理聯繫。

診斷意義與臨床應用

  1. 辨別外感熱病:尺膚熱常見於外感溫熱病初期,如風溫、春溫等,多伴隨發熱、口渴、脈數等症狀,提示邪熱在表或半表半裡。
  2. 判斷熱邪深淺:若尺膚熱而兼見汗出、煩躁,可能為熱入氣分;若熱甚而伴神昏、斑疹,則需警惕熱入營血。
  3. 結合脈診:脈象盛躁(洪大而數)與尺膚熱並見,多屬實熱證;若尺熱而脈細數,則可能陰虛內熱,需辨證施治。

與其他診法的關聯
尺膚診為中醫「遍診法」之一部分,除觀察溫度變化外,亦需審其潤燥、滑澀。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提及:「尺膚滑而澤脂者,風也;尺膚澀者,風痹也。」可見尺膚狀態能反映不同病機。尺膚熱若伴見乾燥,多為燥熱傷津;若濕潤黏膩,則可能濕熱蘊結。

歷史淵源與發展
尺膚診法源於《內經》,後世醫家如王叔和《脈經》、葉天士《外感溫熱篇》均承襲其理論,並應用於溫病學派之衛氣營血辨證。清代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中,更將尺膚熱作為鑒別風溫與傷寒的依據之一,突顯其於熱病辨證中的獨特價值。

現代中醫觀點
當代中醫臨床仍重視尺膚診法,尤其於感染性疾病、免疫亢進等熱證患者中,尺膚熱可作為輔助診斷指標。然需注意,此證需與局部皮膚炎症或其他外傷所致發熱區別,必須四診合參,方能準確辨證。

尺膚熱作為中醫特色診法之一,體現了「司外揣內」的診療思想,其理論與實踐至今仍對溫病、內傷熱病等證候的辨治具有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