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崩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崩沙

崩沙為中醫病名,屬牙疳之重症,多見於小兒,亦稱「走馬牙疳」之惡候。其名取「沙崩土潰」之象,喻病情急速惡化,若不及時調治,則唇鼻齒齦潰爛難復。
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 腎熱上衝胃火熾盛 所致。《幼幼集成》指出,腎中伏熱,其氣直逼上焦,熱毒腐灼齒齦,初起齒黑臭穢,繼而齦肉潰爛出血(稱「宣露」),若熱毒蔓延,則唇破鼻穿、齒落骨露,是為「崩沙」。此外,或兼 疳積蟲毒 內蘊,或 時疫穢毒 外染,皆可加速病情發展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初期:齒齦腫痛,口氣腐臭,齒色灰黑,齦緣滲血。
  2. 進展期:齦肉迅速潰爛,流紫黑血水,唇頰黏膜潰破,疼痛劇烈。
  3. 重症期:上下唇穿孔,鼻柱損壞(甚則鼻梁塌陷),牙齒脫落,並見面色青灰、身熱煩躁等全身症狀。

相關病證辨析

  • 走馬牙疳:泛指牙齦急速潰爛之證,崩沙屬其危重階段。
  • 風熱牙疳:多因外感風熱,齦腫出血,但無唇鼻穿孔之變。
  • 青腿牙疳:兼見下肢青紫腫痛,與崩沙之局部潰爛有別。
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牙疳腐爛速如走馬,穿腮破唇者凶。」《外科正宗》亦載:「毒火攻齦,崩沙者,氣血敗而形骸毀。」均強調此證凶險,需分秒必爭。

治法與方藥
傳統治療以 清熱解毒、涼血消疳 為主,方選 蘆薈消疳飲 加減(黃連、蘆薈、石膏等),外敷 砒棗散 以蝕腐生新。若腎陰虧耗,虛火上炎,則配合 知柏地黃丸 滋陰降火。

崩沙一證,反映中醫對「形壞神傷」之重視,其病機與現代醫學「壞疽性口炎」或「走馬疳」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更強調內在臟腑失衡與外邪交互為患之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