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頭風

乳頭風為中醫病名,指哺乳期婦女乳頭部出現裂口之症,屬外科常見疾患。此病記載於《瘍科心得集》卷中,描述其特徵為「乳頭乾燥而裂痛如刀刺,或揩之出血,或流粘水,或結黃脂」,並指出病因多與情志失調、肝經鬱火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乳頭風之發,主要責之於肝經火邪鬱滯。中醫認為,乳頭屬肝經所主,若因暴怒抑鬱,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化火,火邪上炎,灼傷乳頭肌膚,則致乾裂疼痛;或因哺乳不當,嬰兒吮吸過度,局部氣血失養,肌膚失潤而裂。此外,產後氣血虧虛,陰血不足,亦可能加重乳頭失濡,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乳頭或乳暈部位可見裂口,深淺不一,輕者僅表層皮膚剝脫,重者裂口深及肌絡,疼痛劇烈,尤以哺乳時為甚。裂口處可滲血或流出黃色粘液,乾後結成黃痂。若未及時調治,易受外邪侵襲,繼發感染,轉為乳癰(急性乳腺炎)。此症病程纏綿,常反覆發作,多需待哺乳期結束後方漸癒合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肝鬱火旺證:症見乳頭裂痛、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治宜清肝瀉火,方選加味逍遙散(當歸、白芍、柴胡、茯苓、白朮、牡丹皮、梔子等)疏肝解鬱,清熱涼血;若火邪熾盛,可改用龍膽瀉肝湯(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、澤瀉、木通等)直折肝火。
    • 陰血虧虛證:產後乳頭乾裂,伴面色萎黃、頭暈心悸,舌淡少津,脈細。治宜養血潤燥,佐以疏肝,可選歸脾湯加減,或配合四物湯滋陰養血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生肌玉紅膏:具活血祛腐、解毒生肌之效,適於裂口久不癒合者。
    • 白芷乳汁調敷:取白芷研細末,以人乳或蜂蜜調塗患處,可潤燥止痛、斂瘡生肌。另可選用黃連油膏(黃連、當歸、麻油製)清熱解毒,促進裂口癒合。

古籍論述

《瘍科心得集》強調此病「胎前產後俱有之」,指出其發病與肝經密切相關,並提示情志調攝之重要性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載乳頭破裂屬「肝胃鬱熱」,治療需內外兼顧,清熱與潤燥並行。

乳頭風雖為局部病變,然其根本在於肝脾失調,故臨證需辨明虛實,標本兼治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