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下穴

乳下穴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最早記載於《肘後備急方》,其後於《千金要方》及《針灸集成》中亦有提及。此穴位於乳頭直下一寸處,屬局部取穴,臨床應用廣泛,主治多種病症。

定位與取穴

乳下穴位於胸部,具體位置為乳頭直下一寸(約同身寸一寸,即患者拇指指節橫紋寬度)。取穴時,可令患者正坐或仰臥,於乳頭垂直向下量取一寸處即為該穴。

主治病症

乳下穴具有調理氣機、疏通經絡之效,主要適用於以下病症:

  1. 消化系統疾患:如胃脘痛、反胃、乾嘔、吐逆等,此穴能和中降逆,緩解胃氣上逆所致之不適。
  2. 胸脅疼痛:因氣滯或血瘀引起的胸脅脹痛,乳下穴可疏肝理氣,緩解局部氣血瘀阻。
  3. 婦科及泌乳問題:如乳腫、乳汁不足,或閉經等,此穴能調理氣血,促進局部經絡暢通。
  4. 小兒癖疾:古代醫籍記載,灸乳下穴可治療小兒積滯、消化不良等症。
  5. 咳嗽與呼吸不暢:對於久嗽不愈者,乳下穴可配合其他穴位使用,以宣肺止咳。

操作方法

乳下穴多以灸法為主,亦可配合針刺:

  • 艾炷灸:灸3至5壯,適用於寒證或虛證。
  • 艾條灸:溫和灸5至10分鐘,適用於氣滯或輕度疼痛。
  • 針刺:直刺0.3至0.5寸,需注意胸部穴位不宜深刺,以免傷及內臟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乳下穴位於足陽明胃經循行區域,鄰近乳根穴(ST18),故能調理胃氣,並影響肝經氣血。中醫認為,乳房與脾胃、肝膽經絡密切相關,乳下穴之刺激可間接調節相關臟腑功能,達到寬胸理氣、和胃降逆之效。此外,此穴亦能疏通局部氣血,改善經絡阻塞所致之腫痛或功能失調。

乳下穴雖非常用主穴,但在特定病症中配合其他穴位使用,可增強療效,體現中醫「辨證取穴」之靈活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