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下嬰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下嬰兒

乳下嬰兒一詞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五,為中醫兒科對幼兒年齡階段之特定稱謂,泛指六歲以下之小兒。此分類反映中醫對小兒生長發育階段之細緻觀察,並與臟腑、經絡、氣血之生理特點密切相關。

生理特點與中醫理論
中醫認為,乳下嬰兒乃「稚陰稚陽」之體,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其中以「肺、脾、腎」三臟尤為關鍵。肺主氣司呼吸,然嬰兒肺氣未固,易受外邪侵襲;脾主運化,為後天之本,然嬰兒脾常不足,易見食積、泄瀉;腎為先天之本,主骨生髓,嬰兒腎氣未盛,影響生長發育。此外,「心肝有餘」之說亦常見於此階段,意指小兒肝陽易亢、心火偏旺,故易現驚啼、夜臥不寧等症。

病因病機特異性
乳下嬰兒之疾病多與外感六淫、內傷飲食相關。因衛外不固,風寒暑濕燥火皆易乘虛而入,引發熱病、咳喘等症;而脾胃薄弱,乳食不節則易成積滯,進一步化熱生痰。此外,中醫強調「胎毒」之說,認為母體孕期情志、飲食失調,可遺熱毒於胎兒,致生瘡瘍、胎黃等疾。

診治要點
歷代醫家對乳下嬰兒之診治,首重望診。如《幼幼集成》提出「望神色、審苗竅」之法,觀察面色、舌苔、指紋等以辨寒熱虛實。用藥方面,強調「劑輕味薄」,避用峻烈攻伐之品,如治外感風寒,常選荊芥、防風等輕清之品;調理脾胃則多用茯苓、山藥等甘淡平和之藥。

與其他年齡階段之區別
中醫對小兒年齡分期尚有「變蒸」之說,認為嬰兒生長過程中,每逢特定時日會出現身熱、脈亂等「變蒸」現象,屬生理性變化,與疾病無涉。而乳下嬰兒階段過後,小兒臟腑功能漸趨完善,至「小兒」(六歲以上)階段,體質逐漸接近成人,用藥亦隨之調整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因人制宜」之思想,為臨床辨證與調護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