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癬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癬,又稱「奶癬」,首見於明代醫籍《幼科金針》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屬嬰幼兒皮膚疾患範疇。其名源於發病部位多見於哺乳期嬰兒頭面,狀如癬疾,故得此稱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乳癬多因嬰兒胎火濕熱蘊結,或母體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生,通過乳汁傳於胎兒所致。此外,外感風邪濕毒,與內蘊濕熱相搏,鬱於肌表,亦可發為本病。病位主要在肺、脾二經,因肺主皮毛,脾主運化,濕熱鬱滯則發為疹癢。
臨床表現
乳癬好發於嬰兒頭面、眉間及耳周,初起為紅色丘疹或斑疹,漸成水疱,破後滲黃水,乾涸後結痂,狀如錢幣,時有瘙癢。患兒常因搔抓而煩躁啼哭,若反覆發作,皮膚可增厚粗糙。
辨證分型
- 濕熱型:疹色鮮紅,水疱密集,滲液黃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風熱型:疹色淡紅,瘙癢劇烈,遇熱加重,舌偏紅苔薄黃。
- 脾虛濕蘊型:皮疹反覆,色淡不鮮,滲液清稀,伴食少便溏,舌淡苔白膩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化濕、疏風止癢為主,濕熱型常用萆薢滲濕湯加減;風熱型選用消風散;脾虛濕蘊型則以參苓白朮散配合外治法。傳統外治多以青黛散、黃連膏塗敷,或金銀花、野菊花煎湯外洗。
乳癬一證,雖多屬輕淺,然濕熱膠結者易遷延反覆,中醫強調從調理母體飲食及嬰兒脾胃入手,以斷病源。古籍《瘍醫大全》亦載其與「胎斂瘡」相關,提示本病與先天體質密切相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