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洋

病名:乳洋,又稱「乳泣」或「鬼泣」,首見於宋代陳選所著之《婦科秘蘭》。此症特指妊娠期間,孕婦未經擠壓而乳汁自溢之現象。《婦科秘蘭》記載:「妊娠乳自流出者,謂之乳泣。」其病因病機與氣血失調密切相關,屬中醫婦科胎前病範疇。

病因病機
乳洋多因孕婦素體氣血虛弱,妊娠後氣血聚以養胎,致使中氣更虛,統攝無權,津液失固而乳汁外溢。中醫理論認為,「乳汁為氣血所化」,若氣血虧虛,不僅難以固攝乳汁,更可能因津血耗損過甚,影響胎元濡養,導致胎萎不長或發育遲緩。此外,肝鬱化火或胃熱內蘊者,亦可能因熱迫津泄而見乳溢,然此類證型較為少見,臨床仍以虛證為主。

辨證論治

  1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主症:乳汁清稀、量少自出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補血,固攝止乳。
    • 方藥:選用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減,可酌加黃芪、五味子以增強益氣斂乳之效。
  2. 兼見脾虛氣陷

    • 若伴隨小腹下墜感、食少便溏,可配合補中益氣湯升提中氣。
  3. 肝鬱血熱證(較少見):

    • 主症:乳汁黏稠、量多色黃,胸脅脹痛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清熱,佐以養血。
    •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,或配合生地、麥冬滋陰涼血。

古籍補充
清代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進一步闡述:「乳泣不止,恐耗胎元」,強調此症若不調治,可能因氣血過度耗傷而損及胎兒。歷代醫家亦重視「補而不滯」之法,於方中常佐山藥、芡實等健脾固精之品,以兼顧脾胃生化之源。

乳洋一症,雖非危急重症,然其背後反映孕婦氣血狀態,臨床需細辨虛實,調和氣血,方能母子同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