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癰

乳癰,為癰腫之發於乳房者,首見於《肘後救卒方》卷五。又稱(疒乇)乳、妬乳、乳毒、吹妳、吹乳、內吹、外吹、乳根癰、乳瘋等。此病多因肝氣鬱滯,胃熱壅塞,乳汁瘀積,復感風寒之邪,結聚而發。《諸病源候論·婦人雜病》云:「亦有因乳汁蓄結,與血相搏,蘊積生熱,結聚而成乳癰者。」

病因病機

乳癰之成,主要與以下三方面相關:

  1. 肝氣鬱滯:情志不遂,肝失疏泄,氣機不暢,致乳汁運行受阻,瘀滯成癰。
  2. 胃熱壅塞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,循經上擾乳房,熱盛肉腐成膿。
  3. 外邪侵襲: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而入,與內在之鬱熱相搏,氣血凝滯,發為癰腫。

此外,產後乳汁過多,未能及時排空,或乳頭破損,邪毒乘隙而入,亦為常見致病因素。

臨床表現

乳癰初起,乳房出現大小不等之硬結,自覺脹痛,乳汁吮吸不暢,漸見全身惡寒發熱,或頭痛,肢節不適。若病情進展,腫塊增大,焮紅痛劇,寒熱不退,甚則疼痛加劇,全身酸痛乏力。局部腫塊由硬轉軟,按之有波動感,則為膿已成。

辨證論治

1. 初期(鬱乳期)

證候:乳房脹痛,局部硬結,皮色微紅或不紅,伴發熱惡寒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。
治法:疏肝清熱,通乳散結。
方藥

  • 栝樓牛蒡湯(《醫宗金鑒》):栝樓、牛蒡子、柴胡、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金銀花、青皮、陳皮、甘草。
  • 橘葉散(《外科正宗》):橘葉、柴胡、青皮、陳皮、川芎、梔子、連翹、石膏、黃芩、甘草。
  • 和乳湯加減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生地、青皮、柴胡、蒲公英、金銀花。

外治

  • 如意金黃散外敷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• 鮮蒲公英搗爛敷貼,取其清熱解毒之效。
  • 隔蒜灸:於患處施灸,以溫通經絡、散結消腫。
  • 濕熱敷熱熨法,促進局部氣血流通。

2. 成膿期

證候:腫塊增大,焮紅灼熱,疼痛劇烈,按之應指,伴高熱口渴,舌紅苔黃膩,脈洪數。
治法:清熱解毒,托毒排膿。
方藥

  • 托里透膿湯(《外科正宗》):黃芪、當歸、穿山甲、皂角刺、金銀花、連翹、白芷、桔梗、陳皮、甘草。

外治:膿已成者,宜切開引流,務使膿出暢快,則熱退痛減。

3. 潰後期

證候:膿出後腫痛漸消,瘡口未斂,或流膿清稀,伴神疲乏力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治法:益氣養血,生肌斂瘡。
方藥

  • 八珍湯加減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,酌加黃芪、金銀花以扶正祛邪。

其他療法

除內服、外治之外,亦可配合針灸療法,取足三里膻中乳根肩井等穴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。

乳癰之治,貴在早期干預,若遷延失治,恐致膿毒內陷,或轉為慢性,纏綿難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