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暈,又稱「乳暈圈」,在中醫學中歸屬於乳房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其位於乳房中央,環繞乳頭,呈圓形或橢圓形,色澤多呈淡紅或褐色,隨氣血盛衰而顯現不同色澤變化。
從經絡學角度而言,乳暈區域與足陽明胃經、足厥陰肝經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足陽明之脈,下乳內廉」,而肝經循行亦與乳房相連,故乳暈之色澤變化可反映肝胃二經氣血狀態。健康者乳暈當呈紅潤光澤,若見色澤晦暗或異常變化,多提示經絡氣血失調。
在診斷學上,乳暈被視為觀察婦女衝任二脈盛衰的重要窗口。妊娠時因衝任氣血充盈,常見乳暈色素沉著加深,此乃「任脈通,太衝脈盛」之生理表現。古籍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記載:「婦人受孕,乳暈轉褐,此血聚養胎之兆也」,正說明其與胞宮氣血變化的對應關係。
從臟象理論分析,乳暈色澤變化與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密切相關:
- 肝主藏血,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,開竅於目。肝血不足者,乳暈多見淡白;肝鬱氣滯則易現青暗之色。
- 脾主統血,其華在唇。脾虛濕盛者,乳暈邊緣常見暈黃;脾不統血則可能出現斑駁色澤。
- 腎主生殖,其華在髮。腎精充足者乳暈飽滿潤澤;腎陽虛衰則常見乳暈晦暗無光。
在治療應用方面,古代醫家曾通過觀察乳暈變化輔助診斷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乳暈忽赤,內有癰疽之變」,指出乳暈突然發紅可能預示乳癰等病變。而針灸治療乳腺疾病時,亦常取乳暈周圍穴位如乳根、膻中等,以調理相關經脈氣血。
現代中醫研究進一步發現,乳暈區域的色素沉著程度與體內雌激素水平存在相關性,這與傳統理論中「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」的認識相契合。在月經周期不同階段,乳暈色澤亦可能出現微細變化,反映胞宮氣血的周期性消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