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蒸

乳蒸,又稱「蒸乳」,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《鄭氏女科家傳秘方》。此症主因產後乳汁壅滯,運行不暢,鬱結於乳房,致使局部氣血壅遏,化熱生脹,臨床表現為乳房脹痛、觸之灼熱,甚或結塊硬痛,伴隨身熱煩悶等症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乳汁為氣血所化,其運行依賴肝氣疏泄與胃氣和降。若產後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或飲食厚味積熱,阻礙氣機,均可導致乳絡不通,乳汁鬱久化熱,形成「乳蒸」。此外,外感風熱邪氣,或哺乳不當、乳汁排出不盡,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
證候特點

  1. 氣滯熱壅:乳房脹滿刺痛,皮膚微紅灼熱,乳汁濃稠難出,胸脅悶脹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。
  2. 瘀熱互結:乳房結塊硬痛,按之痛增,熱感明顯,或伴腋下淋巴腫大,舌暗紅或有瘀斑,脈澀而數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「疏肝清熱、通絡散結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:

  • 瓜蔞牛蒡湯:主清熱解毒、疏肝通乳,適用於熱毒壅盛者。
  • 通草散:配伍王不留行、路路通等,專攻通絡下乳。
  • 柴胡疏肝散加減:針對肝鬱氣滯型,佐以蒲公英、連翹清熱散結。

外治法可輔以金銀花、蒲公英煎湯溼敷,或局部輕揉以助氣血流通,但忌暴力推拿,恐致熱毒擴散。

乳蒸若未及時調治,可能轉為「乳癰」(急性乳腺炎),故早期疏導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強調「通則不痛」,調暢情志與規律哺乳亦為預防要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