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汁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汁溢

乳汁溢為中醫病名,指產後婦女乳汁分泌過量,未經哺乳而自行溢流不止之症。此病最早記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四,書中提及:「其產雖血水俱下,其經血盛者,則津液有餘,故乳汁多而溢出也。」指出其病因與產後氣血津液旺盛相關,若津液有餘,化為乳汁過盛,則易外溢。

病因病機
乳汁溢主要與肝、胃兩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
  1. 肝鬱化火:情志抑鬱或怒氣傷肝,致使肝氣疏泄太過,肝火內熾,迫乳外溢。此類患者乳汁量多質稠,乳房脹痛,伴隨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等症。
  2. 胃熱上衝:足陽明胃經循行過乳房,若產後飲食不節,過食辛熱厚味,胃中積熱,循經上擾,亦可迫乳外溢,並見口渴、便秘等症。
  3. 氣虛不攝:部分患者因產後氣血耗傷,中氣不足,固攝無權,乳汁失於約束而溢,其乳汁清稀,伴神疲乏力、面色少華等虛象。
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乳汁溢以調和肝胃、清熱斂乳為原則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肝鬱化火:宜舒郁清肝、收斂止溢,方用舒郁清肝湯加夏枯草、生牡蠣,或丹梔逍遙散加減,以疏肝瀉火、涼血斂乳。
  • 胃熱上衝:治宜清胃瀉火,方選玉女煎竹葉石膏湯,酌加蒲公英、天花粉以清熱生津。
  • 氣虛不攝:當補氣固攝,方用補中益氣湯歸芍甘麥湯(當歸、白芍、白朮、甘草、大棗、柴胡、小麥、茯神),益氣養血兼安神斂乳。

古籍參考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乳汁溢與肝經鬱熱之關聯,強調「乳溢責之肝火,當從鬱論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進一步區分虛實,提出「實者瀉其火,虛者補其氣」的治療綱領。

其他療法
針灸可選太衝足三里膻中等穴,以平肝降火、調理氣機;耳穴貼壓取內分泌等點,輔助調節乳汁分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