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乳腫

病名。指乳房部位出現腫脹或形成塊狀腫物之症候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載:「足陽明之經,胃之脈也。其直者,從缺盆下於乳。因勞動則足腠理虛,受風邪,入於榮衛,榮衛否澀,血氣不流,熱結於乳,故令乳腫。」此症多因勞倦過度,腠理空疏,風邪乘虛而入,導致榮衛氣血運行不暢,熱邪鬱結於乳房而成。另有說法認為,「熱食汗出,露乳傷風,喜發乳腫」,指出飲食燥熱、汗出受風等因素亦可能誘發此症。

乳腫為乳癰(即乳腺炎)之初期表現,若腫結不散,久則化熱成膿,轉為癰疽。中醫治療以疏肝清胃、活血消腫為主,強調通乳導滯為關鍵,速下乳汁以疏通壅塞,可防腫勢加劇。內服方劑常選逍遙散疏肝解鬱,或小柴胡湯加減以調和肝胃,佐以活血通絡之品如當歸、赤芍、蒲公英等。若熱毒明顯,可酌加金銀花、連翹以清熱解毒。

外治法注重溫通散結,可用熱敷或藥熨(如芒硝、蒲公英搗敷),或貼敷膏藥(如金黃散)以促進局部氣血流通,助腫塊消散。針灸可取足三里膻中乳根等穴,調理氣機,疏通經絡。

乳腫之病機與肝氣鬱結胃熱上壅密切相關,故平日調養須注意情緒舒暢,飲食清淡,避免積熱上攻。此症多見於產後哺乳婦女,然非限於此,凡氣血失調、經絡壅滯者皆可發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