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子在中醫學中的多重涵義探析
「乳子」一詞在中醫典籍中具有多重涵義,其具體意義需視上下文而定。此概念貫穿於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中,涉及兒科、婦科及基礎理論等多個領域。
一、指代嬰兒之本義
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所載:「乳子而病熱,脈懸小者何?」此處「乳子」明確指代哺乳期嬰兒。中醫認為,嬰兒體質具有「稚陰稚陽」之特點,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。嬰兒脈象與成人迥異,其脈位短小,速率快(約120-140次/分),故診脈時需特別注意年齡因素。
在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中,錢乙進一步闡述了乳子生理特點,提出「三有餘四不足」理論(陽常有餘、陰常不足;肝常有餘、脾常不足;心常有餘、肺常不足;腎常虛),這成為後世兒科辨證的重要依據。
二、哺乳之特殊生理時期
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乳子言產後以哺乳時,非嬰兒也。」此釋義將「乳子」界定為產後哺乳這一特殊生理階段。中醫認為,哺乳期婦女氣血上行為乳,下行為經,故哺乳期間月經往往暫停,此屬正常生理現象。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詳細記載了哺乳期婦女的調養原則,強調「乳母之氣血,即乳兒之氣血」,故哺乳期婦女需注意情志調暢、飲食調理,以保證乳汁質量。此時期若調攝不當,易致乳癰(乳腺炎)、乳少等病症。
三、生產之古文表述
《說文解字》釋義:「人與鳥生子曰乳,獸曰產。」此為「乳子」最原始的字義,指人類與鳥類的生育過程。在《黃帝內經》相關篇章中,「乳」字多用於描述生殖機能,如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有子……七七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壞而無子也」,其中「有子」即與「乳子」概念相關。
四、中醫理論中的延伸應用
在五行理論框架下,「乳子」概念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,乳汁的生成被視為水穀精微的轉化過程。《景岳全書》提出:「乳汁乃氣血所化,源於中焦」,強調了脾胃在泌乳過程中的核心作用。
在診斷學上,古代醫家通過觀察乳母與乳子的互動狀態,可判斷雙方健康狀況。如《幼幼集成》記載:「凡乳兒者,其乳必先捏去少許,然後與兒吮之」,此為觀察乳汁質地及排除可能存在的乳滯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