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乳子傷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乳子傷寒
病證名,出自《幼幼集成》,指嬰幼兒因感受寒邪而引發的急性發熱性疾病。此症多因小兒臟腑嬌嫩,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,尤其風寒之邪易從皮毛或口鼻而入,導致營衛失調,氣機鬱滯,發為傷寒。
病因病機
小兒形氣未充,腠理疏鬆,寒邪乘虛而入,初犯太陽經,使營衛不和,正邪相爭,故見惡寒、發熱、無汗等表寒證候。若寒邪鬱而化熱,則可轉為裡熱,出現心煩、口渴等症;若表邪未解,裡熱已成,則可形成表裡俱熱之證,甚則熱結陽明,見便秘、小便黃澀等。
臨床表現與辨證論治
-
寒邪在表
- 症狀:惡寒明顯,身熱無汗,精神萎靡(沈迷),或兼鼻塞流清涕,舌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治法:辛溫解表,疏風散寒。
- 方藥:蔥豉湯(蔥白、淡豆豉)加減,輕宣透表。若寒重可加荊芥、防風以增強散寒之力。
-
表寒化熱
- 症狀:熱勢增高,心煩口渴,微惡風寒,或咽喉腫痛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治法:辛涼清解,透表泄熱。
- 方藥:銀翹散(金銀花、連翹、薄荷、牛蒡子等)加減,可酌加石膏、知母以清裡熱。
-
表裡俱熱
- 症狀:高熱不退,煩躁不安,便秘溲赤,或兼咳嗽氣促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- 治法:表裡雙解,清熱通腑。
- 方藥:防風通聖散(防風、荊芥、大黃、梔子等),解表清裡並行,適用於外有風寒、內有積熱之證。
其他相關證型
- 兼夾食滯:若患兒兼見脘腹脹滿、嘔吐酸腐,可加焦三仙(山楂、神麴、麥芽)以消食導滯。
- 熱極動風:若高熱驚厥,可配合羚角鉤藤湯以涼肝息風。
中醫理論延伸
小兒為「純陽之體」,感邪後易從熱化,故臨證時需密切觀察病情轉變,及時調整治法。乳子傷寒雖以寒邪為始,但傳變迅速,治療上需注重「先表後裡」或「表裡同治」的原則,避免過用辛溫助熱或過早清下傷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