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尺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尺寸」之詳解

尺寸之基本概念

「尺寸」一詞於中醫脈診學中具有重要地位,主要包含兩層涵義:

其一指尺脈與寸脈之合稱,《靈樞·終始》有云:「少氣者,脈口人迎俱少,而不稱尺寸也。」此處明確將「尺寸」並列,作為脈象診斷之重要依據。

其二專指寸口脈之總稱,《難經·二難》曰:「尺寸者,脈之大要會也。」表明寸口脈乃脈診之關鍵所在,為診察臟腑氣血盛衰之要衝。

寸關尺三部定位

中醫診脈將橈動脈分為三部:

  • 寸部:掌後高骨(橈骨莖突)內側,屬陽位,主上焦(心肺)
  • 關部:高骨正對處,陰陽交界,主中焦(脾胃肝膽)
  • 尺部:關後至尺澤穴,屬陰位,主下焦(腎與命門)

三部合稱「寸關尺」,其中「尺寸」即首尾兩部之簡稱。《脈經》載:「從魚際至高骨,卻行一寸,其中名曰寸口;從寸至尺,名曰尺澤。」此乃尺寸定位之經典論述。

尺寸脈象與臟腑關係

尺寸脈象變化反映不同臟腑狀態:

寸脈異常

  • 浮大:多主心肺陽亢
  • 沉細:常見於胸陽不振
  • 滑數:多見痰熱壅肺

尺脈異常

  • 沉弱:多屬腎氣不足
  • 弦緊:常見下焦寒凝
  • 浮大無根:多為腎陽外越

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寸關尺者,分候臟腑之上下也。」尺寸脈象需相互參照,如寸強尺弱多見上盛下虛之證,尺寸俱沉則主裡寒深重。

尺寸與脈診要訣

歷代醫家對尺寸診法多有發揮:

  • 《瀕湖脈學》強調:「寸關雖分,陰陽互根;尺為根本,不可不察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診脈須分尺寸,浮沉遲數辨寒熱。」
  • 李東垣《脾胃論》特別重視尺脈:「腎脈沉實,土乃滋生。」

臨床診脈時,醫者常以「舉按尋」三法探查尺寸:

  1. 輕取(舉)以候寸脈
  2. 中取(按)以察關脈
  3. 重取(尋)以測尺脈

尺寸與經絡氣血

從經絡理論觀之:

  • 寸脈與手太陰肺經、手少陰心經密切相關
  • 尺脈與足少陰腎經、衝任二脈相應
  • 《靈樞·經脈》言:「脈之長短,各有所主。」尺寸長短變化亦具診斷價值

尺寸脈象不僅反映臟腑狀態,更能體現氣血盛衰、陰陽消長,乃中醫辨證論治之重要依據。歷代醫家通過尺寸變化,發展出豐富的脈診理論與臨床應用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