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入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入靜
入靜為氣功修習中的重要術語,指修煉者透過靜處一室、摒除雜念,使心神歸於寧靜安和的狀態。此概念源遠流長,如《資治通鑒·唐僖宗光啓三年》胡三省注云:「入靜者,靜處一室,屏去左右,澄神靜慮,無私無營。」其核心在於調攝心神,達到「形神合一」的境界,與中醫理論中「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」的養生原則相呼應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人體生命活動依賴「精、氣、神」三寶的協調運作。入靜的實踐,直接作用於「神」的層面,透過收斂心神、減少外擾,使氣血運行趨於平和,臟腑功能得以調節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」,即指出心神安定對健康的重要性。入靜狀態下,人體交感神經活動減弱,副交感神經功能增強,有助於陰陽平衡,符合中醫「陰平陽秘」的生理理想。
入靜方法
入靜可分為漸法與頓法兩類:
- 漸法:循序漸進,透過調息、存想、默念字句等方法,逐步引導心神專注,最終達至無思無慮之境。此法適合初學者,如傳統氣功中的「數息法」或「意守丹田」。
- 頓法:直指本心,強調剎那間放下一切執念,頓入靜定。此類方法需較高悟性,如禪宗「明心見性」之修持,或道家「坐忘」之境界。
與經絡氣血的關係
入靜時,心神凝注可引導內氣循經絡運行,疏通壅滯。中醫認為「心主神明」,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心神安定則氣血調和,經脈流暢。部分修煉者在入靜中會感受到「氣動」現象,即氣血活躍於特定經絡,此為「內氣萌動」的自然反應,與針灸理論中「得氣」概念相通。
文化與實踐背景
入靜不僅是養生手段,亦為儒、釋、道三家共通的修心法門。儒家主張「靜坐涵養」,道家追求「致虛極,守靜篤」,佛家禪修則以「定慧雙修」為宗。雖方法各異,然皆以靜定為基,體現傳統文化中「以靜制動」的哲學智慧。
綜言之,入靜是中醫氣功學與傳統養生文化的重要實踐,透過調神、調息、調身的結合,促進身心整體平衡,契合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天人相應」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