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入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入魔

入魔為氣功與內丹術中之術語,指修煉者在練功過程中因雜念未消,入靜時幻景叢生,並對其執迷不悟,以致神識昏亂、行為失常,甚或演變為精神疾患。此現象乃練功偏差之極端表現,雖罕見卻危害甚鉅。

成因與機理
中醫認為,入魔之根源在於心神失守,雜念未淨而入靜,致使六慾七情、外緣干擾化為幻象。此類幻景多由「識神」所化,即人體意識受內在情志或外在誘惑影響,於靜定中具象為虛妄之境。《鐘呂傳道集》與《大丹直指》將其細分為「十魔」,包括:

  1. 六慾魔:貪、嗔、癡等情志擾動。
  2. 富貴魔:執著名利權勢之妄念。
  3. 恩愛魔:親緣眷戀難以割捨。
  4. 災難魔:恐懼禍患之心理投射。
  5. 鬼神魔:迷信神怪之執心。
    此類幻境若未能勘破,則易使修煉者氣機逆亂,進一步影響五臟功能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:「心藏神,肝藏魂」,若心神被幻象所迷,肝魂不守,可致魂魄不寧,甚則「癲狂」之症。

傳統應對之道
道家典籍強調「正念為本」,修煉時需先澄心遣欲,以「洗心滌慮」為基。若幻景已生,當持「逆而行之」之態,不取不捨,以「見怪不怪」之心待之。《聽心齋問答》指出:「凡有所象,皆是虛妄」,幻境本為識神所化,若能心不動搖,幻象自消。此外,《靈寶畢法》等文獻記載「降魔」之法,主張以元神照破妄境,使氣歸純陽。

與中醫理論之聯繫
從中醫角度觀之,入魔現象與「五志過極」相關。過度之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恐,皆可傷及相應臟腑,導致氣血逆亂。如肝氣鬱結化火,可助長妄念;心火亢盛,則神不內守。故修煉者需調和陰陽,使「精神內守」,方免墜入魔境。歷代丹經亦強調「性命雙修」,即透過調息、存神等功夫,逐步淨化意識,達到形神合一之境。

總結
入魔雖屬修煉偏差,然其機理深植於中醫情志理論與道家修持體系。唯有正心誠意、虛靜為本,方能避免神識外馳,確保修煉之順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