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入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入月
一、臨近產期之意
「入月」於中醫典籍中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·卷二》,指婦女妊娠足月,臨近分娩之期。中醫認為,胎兒在母體中需經歷「十月懷胎」,待臟腑氣血充盛、胎元成熟,方自然娩出。所謂「十月諸神備,日滿即產」,即強調胎孕屆滿之時,母體生理已為分娩做好準備。此時可服用滑胎藥(如佛手散、保產無憂散等),以助氣血運行、疏通產道,使分娩順遂。此類方藥多具活血、行氣、潤滑之效,然須依體質辨證使用,傳統醫家強調「入月即服」,意在提前調理,非待臨產方投藥。
二、月經之別稱
「入月」亦為月經之代稱,見於《妝樓記》,與「紅潮」「桃花癸水」等同屬古典文獻對月經之婉辭。中醫理論中,月經乃「天癸至」之表現,與衝任二脈及肝腎功能密切相關。其週期性來潮,反映女子氣血盈虧與陰陽消長,故古籍以「入月」喻其規律如月之圓缺。此用法多見於文學作品,然背後隱含中醫對月經生理「上應月相」之觀察,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月事以時下」,即強調月經與自然節律之呼應。
三、中醫理論延伸
- 產前調理:入月(臨產)階段,中醫重視「扶正滑胎」,透過補氣養血(如當歸、黃芪)結合輕度活血(如川芎、枳殼),確保產力充足且產道通暢,避免難產。
- 月經生理:以「入月」指代月經,反映「血海週期」理論。任脈通、太衝脈盛,則經血按時而下,若肝腎虧虛或氣滯血瘀,則見經期紊亂,治療需調衝任、和氣血。
此二義雖異,然均根植於中醫對女性生理週期之整體觀,體現「天人相應」與「氣血為本」之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