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溽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溽暑,猶言暑濕之氣,指盛夏。《素問.六元正紀大論》:「四之氣,溽暑至,大雨時行,寒熱互至。」

溽暑,是指盛夏的暑濕之氣。在夏季,天氣炎熱,雨水充沛,濕氣較重,人體容易感到疲倦、困乏,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,小便短赤,舌苔白膩,脈滑數。

溽暑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外感暑濕之邪,二是內生濕熱。外感暑濕之邪,多因在夏季暑熱氣下,長時間在高溫、潮濕的環境中活動,或過食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,導致脾胃功能受損,濕邪內生,從而引發溽暑。內生濕熱,多因平時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或嗜酒,或久病體虛,脾胃功能失調,濕熱內生,從而引發溽暑。

溽暑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發熱、頭痛、身重、胸悶、腹脹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、小便短赤、舌苔白膩,脈滑數。

溽暑的治療,以清暑化濕、健脾利濕為主。常用方有三仁湯、葛根芩連湯、白虎湯等。

在日常生活中,預防溽暑,可以注意以下幾點:

  1. 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溫,避免在高溫、潮濕的環境中長時間活動。
  2. 飲食要清淡,少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。
  3.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勤洗手、勤換衣。
  4. 適當鍛煉,增強體質。

如果出現溽暑的症狀,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