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溽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溽暑

溽暑,又稱暑濕之氣,為中醫對盛夏時節氣候特徵的專有描述,意指濕熱交蒸的環境狀態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記載:「四之氣,溽暑至,大雨時行,寒熱互至。」此段經文揭示溽暑的形成與自然界氣機變化密切相關,尤其對應長夏(農曆六月前後),此時天地間陽氣旺盛,地氣上騰,雨水充沛,濕熱相搏,形成悶熱黏滯的氣候特徵。

從中醫理論分析,溽暑屬「六淫」中「暑邪」與「濕邪」的複合病邪。暑性升散,易耗氣傷津;濕性重濁黏滯,易困阻氣機。二者相合,人體易出現頭身困重、胸悶脘痞、食欲不振、煩躁口渴等症狀,此即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因於暑,汗,煩則喘喝」之象。此外,溽暑時節,人體腠理開泄,陽氣外浮,內在脾胃運化功能相對薄弱,若調攝不當,易致濕邪內蘊,引發泄瀉、濕疹等病症。

在五運六氣學說中,溽暑對應「太陰濕土」主令的階段,強調濕土當權,氣候多雨潮濕。此時人體易受外濕侵襲,而內生濕濁亦可能因飲食生冷或過食肥甘而加重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特別指出「長夏濕熱困脾」,主張清淡飲食、避暑除濕以調和脾胃氣機。

溽暑的致病特點可歸納為三:

  1. 濕熱膠結:暑熱蒸騰濕氣,病勢纏綿難解,如黃疸、痢疾等病在此時易發。
  2. 氣機壅滯:濕阻中焦,三焦水道不利,常見小便短赤、肢體浮腫。
  3. 陰陽失衡:暑為陽邪,濕為陰邪,二者相搏易導致陽氣浮越而陰液暗耗,出現身熱不揚、午後潮熱等複雜證候。

古代醫家應對溽暑,重視「芳香化濕」與「清暑益氣」之法,如藿香、佩蘭等藥材可宣透濕濁,西瓜翠衣、荷葉等則能清解暑熱,體現「暑令當以辛涼解之」的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