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溽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溽蒸

溽蒸為中醫術語,意指濕熱之氣熏蒸彌漫的狀態,屬自然氣候與人體病理變化的關鍵概念。其名源自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:「中央生濕,濕生土,其德溽蒸,其化豐備。」此處描述土氣應運而生濕,濕氣蓄積則化生溽蒸之象,象徵萬物滋長所需的濕潤與溫熱交織之環境。

溽蒸與自然氣化

在中醫五行理論中,中央屬土,主濕氣。溽蒸體現土氣旺盛時的濕熱交蒸特性,為自然界「豐備」化育之基礎。夏季暑濕盛行時,天地間濕氣與熱氣相搏,形成溽蒸之候,易影響人體氣機運行。

溽蒸與人體病理

人體內溽蒸多因濕熱蘊結所致,常見於以下情況:

  1. 脾胃濕熱: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導致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久鬱化熱,形成中焦溽蒸之證,症見脘腹脹滿、口黏苔黃膩、身重困倦。
  2. 三焦鬱蒸:濕熱瀰漫三焦,阻滯氣血,可見頭面油垢、小便黃赤、皮膚濕疹滲液,甚則發為黃疸。
  3. 下焦濕熱:濕熱下注膀胱或大腸,引發淋濁、帶下腥臭或痢疾裏急後重。

溽蒸的治療原則

中醫針對溽蒸病機,以「化濕清熱」為大法,依病位選方:

  • 上焦:宜芳香化濕,如藿香、佩蘭。
  • 中焦:需苦溫燥濕配合清熱,如半夏瀉心湯加減。
  • 下焦:當淡滲利濕兼清熱解毒,如八正散、二妙散。

溽蒸之證強調辨別濕與熱之孰輕孰重,用藥需權衡辛開、苦降、淡滲等法,使濕去熱孤,氣機得暢。此概念亦反映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思維,將自然氣化與人體病機緊密聯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