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蓐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蓐風

病名
蓐風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三,屬產後病範疇。李師聖《產育寶慶集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與臨床表現:「產後為風邪所中,角弓反張,口噤不開,名曰蓐風。」此病多因產後氣血虧虛,腠理疏鬆,風邪乘虛內侵經絡,或直中臟腑,引動肝風所致。其證候與破傷風相似,然病因特異,故治療須顧及產後體虛之本,不可妄用汗、吐、下等峻法。

病因病機
產後元氣耗傷,營衛失調,風邪易襲。風性善行數變,客於經脈則筋脈拘急,發為角弓反張;上擾口齒則牙關緊閉,口噤不語。肝主筋,風邪內動,肝風亢盛,故見抽搐、痙攣之象。此病與「破傷風」同屬風邪為患,然蓐風專指產後受風,病機更兼氣血兩虛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

治法與方藥
歷代醫家強調,治蓐風忌大汗、攻下,以免重傷正氣。李師聖推崇《華佗愈風散》為首選方劑,該方祛風而不燥,兼能調和營衛,適合產後體虛受風之證。後世醫家亦常配伍養血熄風之品,如當歸、白芍、鉤藤等,以柔肝舒筋。若兼見陰血虧甚,可佐以阿膠、生地黃滋陰息風;氣虛明顯者,加黃耆、人參益氣固表。

鑑別診斷
蓐風需與「產後痙病」、「破傷風」相區別。產後痙病多因亡血傷津,筋脈失養而致,無外風誘因;破傷風則因金創傷口感染風毒,發病不限於產後。三者雖均見痙攣抽搐,然病因病位各異,治法亦有差別。

文獻溯源
除《千金要方》與《產育寶慶集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詳述蓐風治療,強調「扶正祛風」為要,並載錄多首驗方,如防風當歸散、天麻丸等,皆為臨床所參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