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蓐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蓐勞
病名:蓐勞,又稱「產後癆」,為產後虛損所致之病症,屬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名源於「蓐」(產褥),意指產後調養不當,氣血虧虛,復感外邪或內傷情志,導致虛勞之態。
病因病機:
蓐勞多因產後氣血驟虛,元氣未復,加之調攝失宜所致。具體病因可分為三類:
- 氣血兩虛:分娩時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臟腑失養。
- 外感風寒:產後體虛,腠理不密,風寒之邪乘虛而入,客於經絡。
- 情志內傷:憂思勞倦,氣機鬱滯,進一步耗傷氣血。
臨床表現:
蓐勞之症以虛損為主,兼見外感或內傷之象,常見症狀包括:
- 氣虛證候:倦怠乏力、短氣自汗、動則喘促。
- 血虛證候:面色蒼白、頭暈目眩、心悸怔忡。
- 寒熱如瘧:發熱惡寒,狀似瘧疾,但無定時,此為營衛不和所致。
- 胸腹不適:胸中痞滿、咳嗽氣逆,或腹中絞痛、刺痛,乃氣滯血瘀之徵。
- 肢體倦怠:四肢酸軟,甚則腰背冷痛,屬腎氣不足。
辨證論治:
蓐勞治療以「補虛扶正」為大法,根據病機不同,可分型論治:
- 氣血兩虛型:
- 主症: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脈細弱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,方用八珍湯或歸脾湯加減。
- 外感風寒型:
- 主症:惡寒發熱、頭痛身痛、苔薄白、脈浮緊。
- 治法:扶正解表,方選參蘇飲或桂枝加葛根湯。
- 氣滯血瘀型:
- 主症:胸腹刺痛、舌暗或有瘀斑、脈弦澀。
- 治法:行氣活血,方用生化湯合失笑散。
經典方劑參考:
- 六君子湯加當歸:適用於脾胃虛弱兼血虛者,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補氣,陳皮、半夏理氣化痰,加當歸養血和營。
- 補中益氣湯:針對中氣下陷、久熱不退者,升陽舉陷,甘溫除熱。
- 黃耆建中湯:若虛勞裡急、腹中冷痛,可溫中補虛,和裡緩急。
古籍論述:
《經效產寶》提及:「產後虛弱,喘乏作,寒熱狀如瘧,名曰蓐癆。」指出其病機與產後氣血虧虛密切相關。另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載:「蓐勞者,產後虛羸,漸成瘵疾。」強調調養不當可演變為虛損重症。
與他證鑑別:
- 產後鬱冒:以頭暈昏厥為主,多因血虛陽浮,與蓐勞之寒熱乏力有別。
- 產後血暈:突發暈厥,屬急症,與蓐勞之慢性虛損不同。
蓐勞之治,重在辨明虛實,調補氣血,佐以祛邪,使正氣復而病自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